《一分为三看“八纲辨证”》
中医学以“天人合一”和“辨证论治”为特色,其中“天人合一”说明中医学对于“健康和养生”的认识是“人与自然(天)和谐一致”、人不能离开宇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而独立生存;具体到医学方面,也是要“人与自然和谐”,人是宇宙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宇宙自然是不能分割的整体;同时“人体”本身也是一个“小宇宙”、也是要“整体”看待,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辨证论治”的关键在于“辨证”。中医师在临床的主要思维过程就是“辨证论治”过程。中医“辨证”主要是“八纲辨证”和“六经辨证”。
“八纲”是指“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个方面。在“八纲辨证”之中,“阴、阳”二纲是总纲。就如“八卦”之中的“乾、坤”二卦。所以《黄帝内经》说“察色按脉,先别阴阳”。阴阳是大纲,大纲定大局,纲举目张。
一:阴和阳:阴指“阴性病证”,阳指“阳性病证”。以胜理解,“阴平阳秘,生命乃治”是“阴阳和谐”的“健康状态”,所以“无病证”。一旦发生“阴阳相对不平衡状态”,就是机体处于“疾病状态”,即以胜解释“疾病”的定义:“疾病是机体处于阴阳相对不平衡状态”。
按照“一分为三看世界”方法论,观察世界上任何事物(含养生、健康)的道理都一样:“太过”和“不及”都是“病态”。为人处事也一样,关键在于“度的把握”,能够“拿捏”得“恰到好处”者,就是高手,可以做高级管理者或者“大医”。如处理外交事务,能够做到“不卑不亢”、“恰到好处”,就是高级外交官。故有“大医医国,中医医人,小医医病”之说。
于是存在“一分为三”看“机体状态”:一是“阴平阳秘,生命乃治”的健康状态,就是阴阳气血相对平衡,机体和外界适应和谐,机体内部脏腑组织功能正常,机体处于和谐完满状态。二是相对“不及”的“阴性”状态,即机体出现消沉的、抑制的、衰退的状态;三是相对“太过”的“阳性”状态,即亢进的、兴奋的、高昂的、过激的状态。
二:寒和热:寒指寒性证候,热指热性证候。如果有病的机体表现是属于热性证候的就称为“热证”,热为“太过”,属阳。机体表现属于寒性证候的就称为“寒证”,寒为“不及”,属阴。
三:虚和实:“虚”指人的机体“精力虚、正气虚”,“实”指“疾病实、病邪实”。人有病时,机体反应出精力虚衰,力不从心,一派虚弱、虚衰的证候,称之为“虚证”,属阴。如果疾病继续发展,而人的精力不虚,机体反应出一派充实的证候者,称之为“实证”,属阳。
“虚、实”和“寒、热”一样,都有“阴、阳”属性,都在“阴、阳”大纲之下表现各自“特性”。
虚实与寒热交错互见时,阴阳属性会比较复杂:虚而寒者为阴,虚而热者为阳;实而热者为阳,实而寒者为阴。
阳证可有或热、或实、或既热又实、或不热不实、或热而虚者;即阳热证、阳实证、阳实热证、阳证、阳虚热证。
阴证可有或寒、或虚、或亦寒亦虚、或不寒不虚、或寒而实者,即阴寒证、阴虚证、阴虚寒证、阴证、阴实寒证。
四、表和里:表是指体表,即由皮肤、肌肉、筋骨等所组成的机体外在躯壳。如果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为“表证”。里是指机体最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肠、大肠等所组成的消化管道。如果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为“里证”。依据“一分为三看世界”方法论,肯定还有一个“半表半里”,即“表之内,里之外”,在胸腹腔间,诸多脏器所在之地,就是“半表半里”。如果病邪集中反应于此体部,即称为“半表半里证”。这三个病位反映了不同的病证:“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需要明确的是,所谓“病位”,是指病邪反应的病位,不是指病变所在的病位。例如,虽然病变在里,但是病邪集中反应于体表位,也是“表证”;或叫“邪在表”、“病在表”。或者,虽然病变在表,但是病邪集中反应于里位,即为“里证”,或叫“邪在里”、“病在里”。
(2012-12-10凌晨于伦敦)(2012---100)152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