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怎么用才更有益?这 7 点助你成为高手

益生菌、益生元、合生元、后生素等统称为微生态制剂。是指应用正常的生物或者促微生物生长的相关物质所制成的一种微生物治疗制剂,具有调整微生态平衡、预防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本文内容较多,可以根据目录挑选自己感兴趣的阅读)
1. 微生态制剂有 4 种
2. 益生菌种类
3. 益生菌在儿科疾病的应用
4. 益生菌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
5. 服用注意事项
6. 用在早产儿的注意事项
7. 遵从共识,避免滥用
1微生态制剂有 4 种
益生菌:指给予一定数量的、能够对宿主健康产生有益作用的活的微生物。具有维持肠道免疫平衡,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强化肠道屏障,抑制肿瘤坏死因子分泌等作用。肠道菌群中以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为主。
益生元:能选择性刺激宿主肠道内一种或几种有益菌活性或促其生长繁殖,又不被宿主消化和吸收的一类物质。如低聚果糖、低聚半乳糖、低聚无乳糖等。
合生元:指益生菌与益生元制成的复合制剂。合生元中添加的益生元必须既能促进制剂中益生菌的增殖,又具有促进宿主肠道中的生理性细菌定植和增殖作用。益生元可促进益生菌的疗效。
后生素:又称「益生素」,指由活菌代谢产物或细菌死亡溶解后释放的可溶性因子,并对宿主产生有益作用。后生素具有类似于益生菌样的作用,同时又可避免摄入活的微生物。
2益生菌种类
益生菌是目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微生态制剂,也是本文重点讲述内容。依据菌株的来源及作用机制分为以下三类:
依据益生菌药物使用细菌种类是否单一,分为单一或多种菌株的混合制剂,如三联、四联制剂等。
3益生菌在儿科疾病的应用
1. 胃肠道疾病:儿童腹泻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化疗相关性腹泻、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乳糖不耐受、功能性便秘、幽门螺杆菌感染。
2. 肝胆疾病:胆汁淤积性肝病、肝硬化。
3. 新生儿疾病:NEC(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黄疸、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4. 过敏性疾病:婴幼儿湿疹、过敏性鼻炎、哮喘、食物过敏。
5. 健康促进: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预防、腹泻病的预防。
4益生菌在消化系统疾病的应用
急性胃肠炎:有效的益生菌菌株仅作为 ORS 之外的辅助治疗,强烈推荐应用鼠李糖乳杆菌和布拉氏酵母菌(具有地域差异),但不推荐用于严重营养不良的儿童。
注:CFU 指菌落形成单位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AAD):
注:根据病人个体情况使用益生菌预防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DAD),推荐使用布拉氏酵母菌 S.boulardii CNCM1-745,但证据质量低。
幽门螺杆菌感染:研究表明,微生态调节剂可提高根除率,提高根除治疗的依从性,减轻或消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导致的副作用,减少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更为推荐, 益生菌在服用抗生素后半小时至两小时服用。鼠李糖杆菌、双歧杆菌、布拉酵母菌可做为佐剂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尤其是腹泻、恶心、味觉异常的发生率。
肠易激综合征(IBS):益生菌能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粘膜屏障功能,调节肠道免疫功能,降低内脏高敏感性,可以缓解腹胀、腹痛、便秘等一些症状。目前无特异性推荐菌株,鼓励选取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原籍菌株,并根据患者病情调整剂量。
炎症性肠病(IBD):IBD 患者肠道中微生物种类与正常人有明显差异。临床研究显示 VSL#3 在溃疡性结肠炎诱导缓解、维持治疗等方面起一定作用,大肠埃希菌 Nissle 对溃结有一定疗效。目前推荐使用的益生菌制剂作为辅助治疗节段性肠炎的有效性尚未定论。粪菌移植是恢复肠道菌群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治疗 IBD 具有良好的前景。
VSL#3 是多菌种产品,由 8 个菌株组成,包括嗜酸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酸杆菌、植物乳杆菌、嗜热链球菌、短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和长双歧杆菌。它可以下调机体免疫反应,改善上皮屏障功能,增加粘液分泌。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益生菌可辅助早产儿肠道正常细菌的定植,改善早产儿肠道功能。研究表明,益生菌干预可有效降低 NEC 早产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可以降低 NEC 发生的风险和相关死亡率。目前没有在菌株、适应症和方案方面达成共识,根据目前的证据,最后的选择需要根据医生和家属讨论后决定。
婴儿肠绞痛:研究表明,罗伊乳杆菌 DSM17938(108CFU)可以使患儿哭吵时间平均缩短 47 min/d。推荐应用罗伊乳杆菌 DSM17938,但证据质量较低。
2017 年发表在世界胃肠病学杂志的一篇文章(Probiotics for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Proposed recommendations for children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中,将消化系统应用总结如下表:
5服用注意事项
首先应避免与抗生素同时服用,若需同时应用,应加大益生菌剂量或错开用药时间,最好间隔 2~3 小时以上。但布拉氏酵母菌、酪酸梭菌和芽孢杆菌制剂对抗生素不敏感,可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由于各种益生菌使用菌株和剂量不同、目前很难评价多种菌与单一菌制剂的优劣,尚无证据证明多种菌联合使用较单一菌株药物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另外,不宜空腹服用益生菌,冲泡益生菌产品时水温不宜超过 40℃,避免引起活性降低或失活。部分益生菌产品辅剂中含有牛奶成分,对于牛奶蛋白过敏的患儿会引发过敏风险。
依据疾病的发病机理、微生态制剂的药理作用、应用微生态制剂目的、菌株特异性、剂量依赖性和个体差异性,权衡微生态制剂临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选择质量可靠、证据强的微生态产品。最好由医生推荐后使用。
同时应注意益生菌产品所含益生菌的种、属、株,每份产品含有的活菌数量、保质期等。
迄今为止,全球范围内没有益生菌引起严重毒副反应报道,国内未见应用益生菌引起感染和传播耐药的报道。对特殊人群(免疫功能低下者)应用菌制剂应引起重视。
益生菌的安全性存在菌株特异性,肠球菌是条件致病菌,目前已成为医院内感染重要病菌之一,对万古霉素耐药肠球菌菌株日益增多,应尽量避免使用含有肠球菌菌株的益生菌。
新生儿特别是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应用菌应谨慎,欧洲儿童胃肠及营养协会认为没有足够证据支持在早产儿使用菌是绝对安全的。
6用在早产儿的注意事项
早产儿应用益生菌充分与家长沟通让其了解潜在益处和风险。
1. 使用的益生菌菌株应不含抗生素耐药性质粒基因;
2. 安全条件满足下,建议应用 LGG,剂量 1~6×10CFU;婴儿双歧杆菌 B02、乳酪双歧杆菌 B12 及嗜热链球菌 TH-4 复合剂剂量 3~3.5×108 CFU,可降低 NEC 和晚发败血症的发生风险。
3. 不建议应用罗伊乳杆菌 DSM17938,因产 D-乳酸,安全性不确定。
4. 不建议应用两歧双歧杆菌 NCDO1453 和嗜酸乳杆菌 NCDO1748 复合制剂以及短双歧杆菌 BBG001 以降低 NEC 和败血症发生率。
5. 不建议危重症、免疫缺陷和中心静脉置管早产儿常规应用布拉氏酵母菌,以免发生真菌败血症。
7遵从共识,避免滥用
由于益生菌产品形式各种各样,质量参差不齐,容易获取,目前存在益生菌滥用的现象,2018 年东南亚胃神经运动协会工作小组就关于在临床实践中使用益生菌做出 20 个共识和声明(包括成人和儿童),供临床医生参考。
1. 益生菌并不完全一样。(ⅠA)(因为益生菌存在菌株的特殊性和剂量的依赖性)
2. 以临床证据为指导,适当的剂量对实现益生菌治疗的预期临床效果很重要。(ⅠA)
3. 作为保健品的益生菌,其质量和健康效益是不确定的。(ⅡB)
4. 益生元增强益生菌的临床效果。(ⅢD)
5. 益生菌对肠易激综合征有有益作用。(ⅡA)
6. 益生菌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诱导缓解作用有限。(ⅠA)
7. 益生菌有助于慢性结肠袋炎的维持缓解。(ⅠA)
8. 益生菌在克罗恩病的诱导或维持缓解中没有作用。(ⅠA)
9. 益生菌有助于减少肝硬化和既往肝性脑病患者肝性脑病的复发。(ⅠB)
10. 益生菌有助于预防肝硬化和轻度肝性脑病患者明显的肝性脑病。(ⅠB)
11. 益生菌不会增加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或脓毒症的风险,对代偿性和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都是安全的。(ⅠA)
12. 益生菌能有效减少放射性治疗引起的腹泻。(ⅠB)
13. 益生菌对接受放疗的患者是安全的。(ⅠB)
14. 益生菌能有效减少化疗引起的腹泻。(ⅠB)
15. 益生菌对化疗患者是安全的。(ⅠC)
16. 益生菌能有效减少危重病人的感染。(ⅠB)
17. 益生菌对治疗儿童的急性胃肠炎是有益的,但不是必要的。(ⅠA)
18. 益生菌可降低儿童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发生率。(ⅠB)
19. 益生菌对儿童便秘不起作用。(ⅠB)
20. 目前益生菌在控制儿童肥胖方面没有任何作用。(ⅠB)
总之,益生菌存在菌属特异性、剂量依赖性和个体差异性,应根据病人病情需要,选择证据质量高,强推荐的益生菌,并做好宣教工作,避免滥用。

参考文献

[1] Gwee KA, Lee WW, Ling KL, et al. Consensus and contentious statements on the use of probiotics in clinical practice: A south east Asian gastro-neuro motility association working team report.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33(10):1707-1716.

[2] APA Guarino, Alfredo (Coordinator)*; Ashkenazi, Shai; Gendrel, Dominique; Lo Vecchio, Andrea*; Shamir, Raanan; Szajewska, Hania Europe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European Society for Pediatric Infectious Diseases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in Children in Europe: Update 2014,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July 2014 - Volume 59 - Issue 1 - p 132-152

[3] APA Szajewska, Hania; Canani, Roberto Berni; Guarino, Alfredo; Hojsak, Iva; Indrio, Flavia; Kolacek, Sanja; Orel, Rok; Shamir, Raanan; Vandenplas, Yvan; van Goudoever, Johannes B.; Weizman, Zvi on Behalf of the ESPGHAN Working Group for ProbioticsPrebiotics Probiotics for the Prevention of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and Nutrition: March 2016 - Volume 62 - Issue 3 - p 495-506

[4]Cameron D, Hock QS, Kadim M, et al. Probiotics for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Proposed recommendations for children of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7;23(45):7952-7964.

[5] 沈俊, 吴秋惠, 陈燕华, 葛卫红. 益生菌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的研究进展 [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9,39(22):2351-2356.

[6]Derikx LA, Dieleman LA, Hoentjen F.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n ulcerative colitis. 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 2016;30(1):55-71. doi:10.1016/j.bpg.2016.02.005

[7]van den Akker CHP, van Goudoever JB, Shamir R, et al. Probiotics and Preterm Infants: A Position Paper by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Pa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 Committee on Nutrition and the European Society for Pa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 Working Group fo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20;70(5):664-680.

[8]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儿科学组. 益生菌儿科临床应用循证指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 32(2)

策划:syncode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