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自然教育,我们缺少的从来不是自然,而是“教育”
吃完饭的时候,妹妹说:“妈妈明天给我准备小黄帽,我们要去采摘园。”采摘园是幼儿园中一片小朋友们自己种的蔬菜、水果园,而小黄帽则是她每次去这个园子的必备之物。
想着夏天那会儿,小朋友带着种子去种植的兴奋,如今秋收之时,也该享受一份收获的喜悦。
当初给妹妹选择这所幼儿园的时候,最大的原因就是看上这片地。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极少能够接触到大自然,而对于孩子来说,自然教育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若能够在幼儿园中有一片地让孩子们接触,也是极好的一件事情。
去大自然≠自然教育
作为妈妈,我不希望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便只有“文化的学习”,玩才是正事。研究表明,中国孩子的日常生活90%都贡献给日常上课与补习,而其他剩余时间则用来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这组数据中没有提到任何与“自然”相关的字眼。
随着自然教育的盛行,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重视自然教育。我身边的朋友甚至会在周末的时候,带孩子去森林公园报名参加所谓的“自然教育”。
通过观察走访,我发现有些自然教育机构对于孩子的自然教育,只是设立在森林中的一个玩乐设施,好一点的会配有攀岩之类的项目。
如此操作,与自然教育大相径庭。我与朋友谈起,他说:“自然教育不就是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吗?呼吸新鲜空气,还能锻炼身体。”父母们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对于自然教育的理解却不深刻。
带孩子去大自然不等于就做好了自然教育。自然教育是让孩子在自然体系下,从自主发现、劳动中接受教育、解决问题,从而释放他们的潜能,培养自立、自强、自理等综合素养,树立孩子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教育目的。
自然教育让孩子受益
德国就目前为止,是自然教育做的最好的国家,同时也是自然教育的创始国家。他们的自然教育从来都不是放任孩子随意在大自然中玩,而是森林教育+主题教学模式。有主题、有目的地进行,才是教育的意义。
1、自然教育让孩子身心发展更加平衡
德国已经发展到1500多家森林幼儿园,被誉为“没有天花板和墙壁”的教室。研究发现,与传统幼儿园相比,接受自然教育的儿童身心发展更加平衡。
在接触大自然的时候,会激发孩子的生活技能、注意力、自信心、学习积极性等,不仅善于思考,也能培养出好的习惯。
2、自然教育让孩子智力发展更快
身处大自然,可以调动起孩子的各种感官,激发起他们的兴奋,这些兴奋会通过感觉器官传送至大脑,使大脑保持运转,从而在运动与行为上出现反馈。
育儿小贴士:前段时间带孩子们去老家秋收,那一段大自然的体验有很多有意义的后续。哥哥记录下他的经历,而妹妹则作了一副“画”。
3、大自然的应接不暇,促使孩子放下电子产品
对于如今的孩子而言,他们最大的问题不是学习,而是沉迷于各种电子设备中。若能让孩子直接接触大自然,其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会让孩子应接不暇,根本顾不上玩手机、打游戏。
育儿小贴士:当然,孩子是否放下手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家长。如果积极引导,孩子自然可以放下,如果家长都手机不离手,就没有办法要求孩子。
如何实现自然教育
美国作家理查德·勒夫在2005年首次提出“自然缺失症”,如今这种症状存在很多孩子身上,不是一种病,但却是可以导致孩子行为与心理上出现问题的一种现象。
主要原因是,孩子接触自然少,解决方式:接受自然教育。因此,如何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然教育,是爸妈需要认知的一门学问。
约瑟夫·克奈尔在他的著作《与孩子共享自然》一书中,提出一个很棒的观点:自然教育,缺少的从来不是自然,而是教育。
要实现真正的自然教育,我认为可以分为两步:
第一步:认可自然教育
虽然自然教育盛行,但依然会有父母认为比起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学习更重要。放学与周末,孩子不是在补习班就是在去往补习班的路上。
从小就常听的一句话“学习要劳逸结合”,你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并不是浪费时间,也不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引导得当,哪怕路边的一颗小草都可以让孩子增加知识。
第二步:发现的眼睛
我曾在公园看到一位妈妈带着一块西瓜皮,与孩子走到一棵大树下,半天两人都没有走开。我走近查看,才发现是小朋友在观察蚂蚁。
妈妈说:“昨天走过来看到很多蚂蚁,他很感兴趣,所以今天就带着瓜皮过来吸引蚂蚁,让孩子好好观察”。
罗丹说:“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大自然的教育也无处不在,只要你及时发现,引导孩子,万物皆是自然教育。
枕边育儿寄语:
接受自然教育的前提是了解自然教育,最好的方式是父母与孩子一起学习。当然,也可以报名一些自然机构,那样的话学到的更专业,但要进行考察哦!自然教育的盛行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自然无处不在,如何教育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