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印记,一位长辈的岁月回望
编者按:一家长给我转来她大伯的一篇文章,看完之后,我深感触动。作者系原湖南娄底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刘九钢先生,真正的文坛老前辈。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娄邵原本一体,故先生笔下的乡土风貌我读起来尤为亲切。透过字里行间,老一辈人耕读传家,在困苦中前行,跃然于我眼前,让我沉浸其中,故转载此文,不胜诚惶诚恐。
那些印记
作者:刘九钢
接报社琼露女士电话后,我深思着。
我坐在父母遗像下,含着热泪搜索岁月,搜索那些久远的事,刻骨铭心-----一种信仰影响,一种传承延续。
前辈们生活在湘中大地,同样有着祖先遗传的地域文化基因:勤劳进取奋斗,刻苦向学求知和成全人格的修炼精神。虽然家庭富有,但同样耕耕锄锄,春种秋收,亦应是耕读文化的承袭者。
祖居“深入园”里,曾经居住了几十口人,算是双峰、湘乡的大户人家,隔篱二叔太祖的“耕锄庄”不比“深入园”小,也是文人世家。一庄一园,近百口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殷实的日子。祖辈是开明士绅,受过良好的儒家传统教育,能严以律己,宽厚待人,父母以及我前后几个兄弟从小就生活在这里。父母笃信马列,追求革命真理,共同信仰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也许是陶龛“血性”和春元“求实”校训铸就了父亲坚毅好胜和反叛的性格,在春元求学期间就秘密加入了地下党。有趣的是这座中西结合颇有诗画艺术的宅邸却很好地掩护甚至保护了他们和地下党的一些同志。
革命胜利后,父母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教育工作者。他们严肃严己,以身作则,教育我们做普通人,干正经事,有大胸怀。要做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对家庭有责任的人-----忠臣孝子。要自强不息又必须善良、宽容。
在涟源一中时,校长室除挂了领袖象外,唯一的另一幅是他自己书写的中堂--------“慎独”,它用来修炼自己,也警醒别人。几十年中,他慎独自律,始终如一,在教育界有着极高的声望。
50和60年代,父亲先后任职双峰和涟源一些中学的校长。父母将外祖母、祖父祖母从乡下接来兰田,老少共有11口人吃住,经济颇为紧张,学校据实给予补助也被拒绝。几次调整工资均把指标让出,调给更困难的教职员工。母亲在光文小学任校长,还将二个家庭特困的学生接来学校和我们一起食宿。有次我多了个小心眼扒开满弟老八的饭底,并未看见多了点什么,要知道,当时困难时期,物资极其匮乏。
1961年,大哥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父母不得不卖掉仅有的二床棉被供大哥上大学。1962年我刚考上高中,因交不起每期18元的学费而休学。一个全省有名的重点中学校长的儿子读不上书,确是怪事,其实完全可以向总务处打个招呼暂缓,但父亲连这一点特殊也不搞。他说:你年纪还小(刚满14岁)以后机会很多,你先去茶园公社卫生院搞炊事工作,锻炼了自己也减轻点家庭经济困难,能够吃苦耐劳的人是有出息的,并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唐诗300首”、”朱柏庐先生治家格言”这几本书给我,叮嘱:搞好本职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看书学习,练练毛笔字,掌握知识有了本领走遍天下都不怕。不久,父亲来信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磨练意志,强壮身体,将来对你是有好处的......卫生院曾院长还当众向医生们唸了一遍,说这是一位老革命校长对子女的教育要求。时隔55年,这信这话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第二年,二哥中学没读完也去县新华书店当了临时工,推着单车下乡卖书。五弟和八弟分别在乡下当了5年知青,就连唯一的七妹也要在星期天去煤矿挑煤补充点家用。
父母博大、宽容、仁慈、坚毅的品格以及俭朴良好的家风对我们有巨大的影响。现在,包括我们叔伯兄弟姊妹,佑大一个家庭中没有一个沾上浮华习气,个个阳光进步,人人在不同岗位、战线或有所建树,或出类拔萃。
前年秋月,我陪同电视台同志去“深入园”做专题节目,那里,已经被政府辟为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记得儿时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
觅迹后院,汉隶“传经第”三个大字仍然高悬在那堵石墙上,那么遒劲,那么清爽,又那么苍然,为曾祖手书。而护第的神灵瑞兽早已不知去向,疮痍中只有斑驳残迹,曾经这可是士们传经布道,说法解惑,传授知识的地方,斯人已矣,人去楼空。
冥冥中梵音绕梁,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孔孟之道,儒家经典......
故人西去,风范长存-----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是父亲手书上的墨宝二字-----“慎独”!
敬请点击上面“东江学习社”名片,关注本公众号,谢谢支持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