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与惠州:忠孝两难全之间的艰难抉择,记惠州历史上的一次投降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江西吉州庐陵人(今天江西吉安人),宋末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著有《文山诗集》《正气歌》等。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于大都就义。
惠州在对外宣传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的忽略一个名垂千古的重要历史人物,——文天祥。其实文天祥与惠州的关联,比苏轼与惠州的关联还大!
来看一段嘉靖35年版的《惠州府志》
景炎二年,秋八月,文天祥兵溃,走循州,天祥至空坑兵尽溃,时赵时赏坐肩舆,后元军问为谁,时赏曰:“我姓文。”众以为天祥,禽之。元将李恒遍求俘虏人识认,有曰:“赵督参时赏也。”天祥由是得与杜浒、邹凤乘骑走循州。天祥妻子及慕僚、客将皆被执。时赏奋骂不屈,于是被执者皆死。恒送天祥妻子家属于燕,二子死于道。
景炎三年,春三月,文天祥复惠州。天祥至循州散兵颇集,屯于南岭,遂复惠州。
祥兴元年,秋八月,文天祥移军船澳,上表自劾。(船澳在归善县南海滨)。时端宗崩,少帝继立,行朝在崖山,天祥乃移军船澳,上表自劾兵败江西之罪,因乞入卫,优诏不许,加少保信国公,天祥移书陆秀夫曰:“天子幼,宰相遁荒,诏令皆出诸公之口,岂得以游词相拒?”会军中大疫,士卒多死。天祥母亦病殁,诏起复之。天祥长子复亡,家属皆尽矣。
这段文章的大意是:文天祥在进攻江西的时候,兵败,逃到惠州,又败,被抓住了,后来逃脱,但两个儿子死在逃亡道路上。文天祥又纠集残部收复惠州,并在澳头一带驻扎水军。算起来,文天祥在惠州抗元有三年以上!并且几个儿子,母亲全部死在惠州。
但是,为何惠州市对文天祥在惠州抗元的历史很少对外宣传呢?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天祥的弟弟文璧。
在文天祥被元军抓走后,坚贞不屈。而文天祥的弟弟文璧继续镇守惠州,在元军进攻惠州时,文壁璧没有与城池共存亡,直接其献城投降,他的变节行为遭到了世人的非议。
当然,文璧在《齐魏两国夫人行实》一文中解释了自己献城的理由:为了文家“宗祀不绝”而归附。意思是,为了文家不绝代而投降。
就这样,文家两兄弟,一慷慨就义,当了烈士,一人开城投降成了叛徒。
正因如此,文天祥似乎也并未怪罪文璧。1280年5月,当他在狱中得知文璧自惠州来大都入觐时,也仅是感叹身世的哀惋与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并没有责备胞弟的投降之举,他写诗曰:“去年别我旋出岭,今年汝来亦至燕。兄弟一囚一骑马,同父同母不同天。可怜骨肉相聚散,人间不满五十年。”
文天祥还写了一封信给弟弟,大意是:我为大宋而死,我死得其所;你为大元做官,你也做得堂堂正正,这之间没有矛盾。
在文天祥慷慨就义以后,文天祥弟弟家一直活的好好的,还现在原惠阳地区海陆丰一带和惠城区马安一带,很多姓文的都是文天祥弟弟文壁的后人,不知道文头岭跟文家有没有关系?
文家兄弟的截然不同的行为,与过去儒家传统有相当大关系。忠、孝二字是中国人最注重的传统道德,为国要尽忠,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投降是不忠,被砍头则不是不孝! 怎么办?那就一个去尽忠,一个去尽孝吧,想必这两兄弟也是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做出了这个选择.....,
但如此一来,似乎文天祥的正气歌还像暗淡了好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