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丨陈永锵风格形成初探——知交②
1972年,“文化大革命”已经经历了七个年头,为了体现这一革命在文化艺术领域取得的伟大胜利,时国家新的艺术机构——国务院文化组(后改为文化部)决定举办一个停办了八年的全国性美展。据当时主要组织者高绵日后回忆说,该展览最突出的特点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一切资产阶级的垃圾被从画面扫除了,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革命的新生事物,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是美术创作的主要内容。”另外,出于政治上的目的,新艺术机构从政策上、行政上给业余作者大开了绿灯,故此,该届全国美展业余作者作品比率就占有65%之高。
·陈永锵70年代早期写生
这一政策的调整,无疑给那些渴望进入艺术殿堂,而美梦被文革巨浪彻底击碎了的文艺青年们撬开了门缝,现出了一线新机。其时永锵躬耕西樵已经第五个年头了,出于对美术由衷热爱,在乡下的日子,即使时间、环境、经济等等条件与环境都非常困窘,也从未放弃过内心的追求,这次他也以公社社员的资格获得代表南海地区参加选拔的创作机会。
·1970年 陈永锵全家福
西樵是水乡,养鱼本身就是村民的日常活计。塘鱼容易染病,故预防塘鱼染病,是现代淡水养鱼中非常关键的一个课题,而为塘鱼注射预防疫苗,在当时是新生事物,是提倡科学养鱼的重要一环。既然展览要求歌颂“革命的新生事物”,要描绘各条战线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的景象,于是永锵就根据现实生活的这一题材创作了《鱼跃图》。
·改变陈永锵命运的一幅作品《鱼跃图》
艺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当时特定的政治环境所必须。所有文艺创作,无论是现实题材还是历史题材、不管画人物还是风景,只要是与现实政治不相干的题材,都不在画家们选取之列,甚至即使所谓中性题材,例如静物、山水、花鸟等,在全国性展览上也都几乎绝迹。在一片红光亮主旋律的作品中,永锵的《鱼跃图》以清新的画面反映科学养鱼这一农村的新生事物,画面形式选取届乎花鸟与山水、人物之间,贴近主题而又不那么硬邦邦喊口号,显得有点异军突起。再加上传说有主管文艺的中央领导发出“要绿色”的指示,永锵的作品一派青绿轻松,结果被另眼相看便属于很自然的事了。
·故乡西樵 陈永锵 1969年
关于《鱼跃图》还有另一段故事:话说当年在省内评选参加全国美展送展作品时,有两张以鱼为题材的作品入围,必须淘汰其中一张。经评委考虑再三,最终舍弃了老画家、广州美院教授何磊先生的作品,而取录了陈永锵这个“西樵人民公社社员”的《鱼跃图》。何磊先生的大作我至今仍缘悭一面,但以常理推测,当年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小子陈永锵的“小作”,若就画面评论,艺术含量相信会逊于何老先生,但那个年代一切评选的得失取舍,都另有一套悖于常理的特殊政治标准,那么“人民公社社员”、“青年农民”、“业余画家”等等具有特定内涵的标签符号,便分别成为那次评选“在各个必然过程的交叉点上出现”的那一个“偶然”,并在那场评选中起到了出人意表的“必然”作用。这些今天看来相当儿戏甚至有点荒诞滑稽的决定,当年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于是《鱼跃图》便因缘际会带着永锵进入了广东美术圈的视野里。
该届美展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为了彰显文化战线欣欣向荣,体现革命的结果是思想技术双丰收,于是从中央到地方都特设由专家组成的改画组,帮助修改那些构思很好,技巧却跟不上的作品,当年著名画家靳尚谊、詹建俊、唐小禾、杨之光等都被召入全国美展改画组专家之列。
本文节选自陈修明《心澄明,自有朗月晴空——陈永锵风格初探》第六章节
其他人还看
175:陈永锵风格形成初探——诤友如师①
010:陈永锵风格形成初探——诤友如师②
020:陈永锵风格形成初探——知交①
回复完整数字获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