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闲出来的
天下人忙来忙去,无非是为了名利。名利之源莫过于物欲,人心一旦被物欲所蔽,便会失去灵明,由此便没有了明心见性的精神境界。明心既能见性也能见智,这两条正是文人需要具备的优秀品质。所以,即使天下人都在忙,唯独文人不该忙,文人要闲,闲了才能闲出文化。正如已故作家余光中曾说的那句话:“天下的一切都是忙出来的,惟独文化是闲出来的。”文化是闲出来的,文人自然就应该是闲人。的确,古代文人大多都是“大闲”。
王小溪《繁夏》古人的“闲”不是无事可做,而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多是读书,所谓:闲来无事好读书!读书是一种闲适,也是一种静坐方式,就像宋代大儒朱熹说的:“半日读书,半日静坐。”读书半日是获得知识和信息,静坐是对“半日读书”的思考。圣人有言:“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静坐看上去是闲坐,其实是对知识和信息的消化过程,身体闲了,脑子一点也不闲。所以,静坐常常是古人进学的基础,也是朱熹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强调:“始学功夫,须是静坐。”按照他的方式:“如此一二年,何患不进。”
蒋云《 林间逸韵》读书学习需要安静,静坐才能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心静就会有所静思。就像李白在“静夜思”的时候,才能有时间“举头望明月”,才会写出“低头思故乡”的诗句。所以,文人的闲也是一种境界,在自己的天地独享快乐,也就是那份“墙高不碍云,院小堪容月。”的自得其所和怡然自乐。文人闲了才有时间自娱自乐,舒展胸怀,就像五柳先生载柳种菊,青莲居士举杯邀明月,濂溪先生赏荷,张山人放鹤等,一闲就闲出了千古绝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