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中俊杰,宁死不为恶!历史上默默无闻的小人物(三)范滂

本文今天介绍的其实算不上默默无闻,毕竟能在正史上有传的都算是牛人了。有个典故叫范滂别母,就是他的事迹。但是要说大名鼎鼎也谈不上。好象现在高中课本上有课文,但是有删减。就这么写写吧。以后也会介绍些有传但是名声不显的人物。

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龙舒侯相范显之子。因品行高洁,被举为孝廉。汉恒帝刘志在位时,冀州发生饥荒,范滂被任命为清诏使巡查冀州官员腐败的情况,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巡察组。范滂上任之初就宣称要一查到底,那些心里有鬼,曾经贪污腐败的冀州官员听到范滂来了,都赶紧辞官而去。结果雷声大雨点小,后面的结果我翻了下史书没查到。这里就不说了。应该是没处理谁

后来汉恒帝刘志下诏要求举报官吏的劣行,范滂一口气举报了二十几个达官显贵。尚书责怪他举报人太多,怀疑他有私心。范滂说:“我这是为国家好,现在我上奏的都是查实,还有不太确定的,等查实之后还会继续上奏。如果有错的,我甘愿受罚。”

当时已是东汉未年,汉恒帝刘志重用宦官,中常待左右朝政,党同伐异。士家大族与众卿士大夫于是联合起来与宦官集团对抗,一般叫做士大夫、党人。对错暂不说,属于辩证主义了。但范滂就属于党人。知道宦官当权,自己反腐志向不可能实现。于是辞官回家。

回家当中也有故事,正史有记载,就不说了。范滂家乡是汝南,汝南太守宗资听说范滂的名声,于是请求朝廷让范滂暂任功曹,并把政事交给他处理。范滂在任功曹期间,严厉整治腐败无德的官吏,一律清除驱逐出官府。推荐品德高尚的人,提拔贫寒之士,使他们能够身居高位。范滂外甥西平人李颂,是王侯之家的子弟,无德无能,被同乡的人所不齿。走宦官中常侍唐衡的门路,唐衡把李颂请托给宗资,因为知道范滂和李颂的关系。让宗资任命他做一个小官。范滂却认为他外甥李颂不是合适人选,就把这件事压下不办。宗资知道范滂这里不可能通融,把怒气转嫁到书佐朱零的身上,鞭打书佐朱零。朱零仰起头说:“范滂这样做是公正的裁断,今天宁肯被棒打而死,也不能违背范滂。”宗资这才作罢。郡中有关系背景但才能不足的人,因为范滂忠于职守,不肯徇私都不能做官。没有不怨恨范滂的,便共同指责范滂所提拔任用之人为“范党”。

延熹九年,牢修诬陷士大夫结党营私。范滂是天下共认的党人,被捕入狱。范滂到了狱中,管监狱的官吏说:“你们能进到这里,都是不忠之臣,都要先祭皋陶,然后伏罪。”范滂说:“皋陶是古代的耿直之臣,要是知道我无罪,就会在天帝面前为我诉理;如果我犯了罪,祭祀他又有什么好处!”众人因此都不祭祀皋陶。陈蕃又上书桓帝极力规劝,桓帝避忌范滂言辞激切,怕又说出尴尬的话。就借口说陈蕃推荐的人不称职,找了个台阶,释放了范滂众人。

建宁二年,汉灵帝刘宏在位。发起第二次党锢之祸。诏令紧急逮捕士大夫及党人,范滂必须在列。督邮吴导来到县中,抱着诏书,关闭驿馆,趴在床上哭泣。范滂听说后说:“来到征羌县,关门落泪,肯定是为了我!我不能让别人为我难做事”立即去县衙投案。县令郭揖一见范滂大惊,问明原因,马上解下官印绶带要和范滂一同逃跑,说:“天下大得很啊!先生为什么来到这里自己送死呢?愿弃官而去,和先生一起暂避此祸”范滂说:“我死了这祸患就终结了,怎么敢用自己的罪来连累您,何况我如果跑了,还会连累老母流离失所呢?”说完自请囚车,往京城领罪。

范滂和母亲诀别时,范滂对母亲说:“有弟弟仲博奉养您就够了,我先跟随先父去黄泉,是死得其所。只是希望母亲大人割舍母子的恩情,不要再增添悲伤了。”他母亲并没有劝他逃跑避难,而是对他说:”你现在能够与李膺、杜密齐名,死也无遗憾了!有了这样的名声,又想求长寿,这怎么能两全呢?”

注:范滂是东汉“八顾”之一,(顾:能以德行引导人。)也是“江夏八俊”之一。(俊:人中俊杰)他母亲所提的李膺与杜密,还有王畅,都是当时的名士,备受读书人崇拜。太学生们更是视他们为正义和知识的化身,曾专门为他们编了顺口溜:“天下模楷李元礼(李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蕃),天下俊秀王叔茂(王畅)。”范滂能与他们齐名,说明范滂也是当时天下读书人的楷模。

范滂跪下接受母亲教诲,叩头和母亲告别。回过头对他儿子说:“我想让你作恶,但恶事不应该做;想要让你行善,但我就是不作恶的下场。”周围人听到尽皆泪下。范滂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他没有教儿子应该怎么做,只是告诉儿子,“恶不可为”,而为善,有时结果难免会像他一样。然后让他自己选择。范滂明知自己所为的结果,仍义无反顾,因这也是他自己的选择。

一个人,要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样的路,关键在于选择。而选择的标准,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将来的成就。

就象范滂说的:“吾欲使汝为恶,则恶不可为;使汝为善,则我不为恶。”

《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列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