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史说严家闸
黄梅||史说严家闸
说起位于黄梅县孔垄镇的严家闸,大家都知道这是黄梅水利史上抵御洪水的一道雄关。可又有多少人知道严家闸的来历,以及有旧严家闸、老严家闸和新严家闸的历史变迁呢?
《方舆纪要》卷85九江府:严家闸“在江北三十里,接黄梅县界。万历间建,为蓄泄之利”。在1935年前,孔垄那地方以东港为界,港北为湖北黄梅,港南则是江西德化。历史上严家闸的坝是湖北黄梅人修的,闸在当时还是江西德化人修的呢!
最早的严家闸建于明代万历年间,万历三年湖北黄梅建堤,因此水多流向江西德化。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江西德化在得到湖北、江西两省同意后修建了严家闸。《黄梅县志》(光绪二年版),“在塘穴镇驿站堤上,其西南为德化封郭二州。缘梅邑筑驿堤以防湖患,於是化邑二洲,水无所泄,岁苦淹没。万历三十五年,化邑知县孙同伦,相地形势,惟梅邑塘穴驿路堤建闸,俾水去感湖方便,因具文详请两省督抚会题允行,梅痒生严复所慨将田地一块与化邑开河建闸。其水道宽五丈,长十五里。化民运土载板,以时建筑。”
《德化县志》又载:“雍正九年知府蔡学灏重修,约费干金。乾隆二十九年大水溃提,碑记尽没,知府温保初、知县周千里捐俸,劝士乐输,重修闸座,两头土坝,系梅邑民修。乾隆三十四年大水,知县苏峤会士民输费重修,两次修理,俱附近取土。乾隆四十五年知县沈钖三详请重修。”
解放后,旧闸不适应水利建设的需要,在1955年拆毁,新建严家闸有三座,第一座1955年冬季兴建,1956年竣工。此闸3孔,宽12米,闸底高为海拔12米,闸顶公路桥面,高为5米,由于间顶较低,排水最小,未有启闭设施,利用不便。1973年,又在闸西,并排兴建新闸一座共三孔,闸底比老闸低一米,闸顶高程为9.35米,净宽13米,其中东边一孔宽5米,为小型船闸,此闸实现排灌和通航综合利用。
第二座闸是1964年,在第一座闸下游20米处,建立了一座三孔套闸,这座闸是龙感湖农场专为灌溉农场田而修建的。第三座闸建在西隔堤出港口处(现在都通常叫新严家闸),离严闸村约二公里,为六孔排水闸,每孔净宽4米,闸底流水高程10.5米,闸顶高程为23米,设计排水面积为276平方公里,系钢筋水泥结构。 经过近 30 年的运行,闸已经严重老化,2015年——2016年,黄梅县对新严家闸进行了整险加固,特别是在2016年98+的自然灾害面前,新严家闸发挥了巨大作用,防汛抗洪保安澜。
历史上的旧严家闸、老严家闸都是热闹的,闸的修建,打通了龙感湖和东港的水路交通,闸上的道路又连通了孔垅到小池的陆路交通。这里商贾云集、物流畅通,一时成为湖北、江西、安徽三省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在明清时期,湖北蕲黄广,安徽的宿松、太湖、望江、江西九江的土特产——大米、红苕、茶叶、棉花.....都在这闸装卸出港,南京、安庆上来的木耳、墨鱼、食盐、海带等日常用品都通过内湖到九江。1955年,成立后的龙感湖农场就把总场设立在附近老严家闸附近。总场相当于龙感湖人的县城。从这里的陆路不论是到黄梅的孔垄、城关还是小池,都十分便捷。据说,解放前,黄梅经常闹水灾,许多人就是从这里逃到安庆去卖艺,唱黄梅戏。
随着时代的变迁、老闸现在发挥不了多大的作用,船闸基本停了,只有经常在此行走的人,默默望一眼它,理解一下它孤寂的心情。而新闸一直在最前沿,不论天晴,还是下雨,一直在守候着这一池湖水,保护着这一方百姓的平安。
作者:曹锦军 湖北黄梅人 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黄梅作协常务理事、《曹锦军围炉》文学微信平台主编。著有《北纬三十度上的黄梅》、《烟雨浸润滨江城》、主编有《穿越时空赏黄梅》等书。
相关链接:
编 辑:唐亚红
执行主编:魏鲜红
主 编:曹锦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