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龙杰:漫话石磨与磨面​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漫话石磨与磨面

作者 |贾龙杰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四五十年前,我们所食用的面粉,都是用石磨来加工的。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种石磨才渐渐被面粉机械所取代。回顾用石磨磨面这段漫长的历史,还是蛮有意义的。
据史料记载,远古时期,人们所食用的五谷杂粮,都是放在一个石臼里,用一根粗重的石棍捣碎弄成粉状或浆状,然后才可以再加工成熟食的。可以想象,这种原始的粮食加工工具,不仅效率低下,也很粗糙,粮食的营养价值,没有被充分地利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这种原始的粮食加工工具,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了。到了我国古代的春秋晚期,出了一个能工巧匠叫公输班(因他是鲁国人,故又称鲁班),他发明制造了能把粮食磨成面或浆的石磨。这样对粮食的加工就更加精细,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经过两千多年的使用和改进,石磨磨面的动力,除了使用畜力外,还有手摇、脚踏、人推和水力等几种形式。
石磨的规格和样式因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五十多年前,在我们这里生产队所用的石磨是这样的:
它是用浅红色的沙岩打造的尺寸相同的两扇圆形体,直径约为2尺2寸,厚约6寸。上下两扇磨接触面的周边部分,錾(zan`)有排列整齐的斜形条状磨齿,磨的中间部分留有空隙,称为"磨膛"。下扇的中心,装有铁制的短轴,称为″磨脐",与上扇中心的浅圆孔相连。上扇中间位置,有两个直径2寸的磨眼,以便于上边的粮食从磨眼中流入两扇磨的喫合处。上下两扇磨,安置在一个木制的磨盘上。
磨盘是架在一个砖砌的台子上,距地面约2尺半左右。磨盘的外沿与石磨约有1尺2寸的距离,用以承接磨下来的碎粮。在上扇磨的外沿,摽着一根与磨呈切线状的木棍,约有7尺长,称为磨杠。磨杠末端安有铁钩,用以挂驴套。
安放石磨供人磨面的屋子称为"磨道"。磨道里除了安放石磨,还要有安放筛面箱子的地方,所以一般需要两间房子。
开始磨面时,先把部分粮食倒入磨顶上的箩圈里,把驴牵过来,戴上眼蒙子和笼嘴。系好驴扎脖,把驴套挂在磨杠上,搭在驴背上,系牢扎脖前边的驴夹板,口中发出"得儿"的一声吆喝,驴儿便会驯服地围着磨盘沿着反时针方向不停地转圈。磨面就开始了。这正是:
朝朝暮暮年复年,
每天九百九十圈。
苦行两万三千里,
不料只为一个圆。
那时一个生产队有三四十户人家,一二百个社员,只有一盘磨,一头驴。社员平时都是吃的包谷面、包谷糁、高粱面、红薯面等杂粮,很少吃麦面(麦子面称"好面")。粗粮筛面用的是粗箩,磨面速度比较快,用磨还不算太紧张。一到年关,社员们都把平时舍不得吃省下来的一点麦子磨成白面来过年,那时叫"磨年面"。麦子不好磨,用的是细箩,磨一套差不多得一整天。所以进入腊月,磨面比较紧张,就得先给驴把儿(饲养员)挂号排队。什么时间驴把儿通知你,你才能接磨。
磨年面是一件非常辛苦的活。一般是在白天进行,晚上要喂牲口。夏天下午七点左右,冬天下午五点左右,这段时间叫"喂牛时",就是要喂牲口了。必须卸磨,把驴拉到外面空旷的地方打个滚,再拉到驴屋让驴把儿喂草。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钟,驴才能吃饱。若是这天轮着你磨面,就必须起五更到驴屋牵驴套磨。
磨一套面一般都是四五十斤麦子。下一遍都得一个多钟头。头一遍只能把麦子磨成糁,到了第二遍或第三遍,才可以把落在磨盘上的麦糁用木厦子搓到一面箱子里的面箩里,一箩一箩地把面筛下来,筛过的麦糁先倒在笆斗筐里,等磨顶上的麦糁全部下完,再把筛过的麦糁再倒进磨顶的箩圈里。这才算磨了一遍。一般需八九遍才能磨净,剩下的麦麸作驴饲料。
面箱子是一个长3尺,宽2尺半,高2尺半的长方体。,箱子中间架着两根光滑的木条,筛面箩放在两根木条上,面糁倒在箩里,筛面人用手拉住箩圈,前后滑动,就把面筛在下面的箱子里了。
磨一套面差不多要一整天,其间要不停地添磨、拨磨、搓糁、筛面,还要打扫驴粪便,一刻不能是停歇。尤其是从凌晨三四点起床套磨,整个村庄都还在黑暗中沉睡,只有自已一个人在磨屋里靜静地磨面,石磨的口嗡嗡声,驴儿蹄子的踢踏声,和筛面的有节奏的沙沙声连成一片,形成一种单调、孤独、无聊的氛围,要坚持一整天,着实令人难熬。
特别是三年困难时期,拉磨的驴也饿死了,磨面得用人推。有人手的用两个人推,还好受些。我父母年纪大了,我只好一个人来推。刚开始两手抱住磨杠,拥在肚子上,伸着头一步一步地转圈,没推几圈就头晕眼黑,直想呕吐。就站住歇一会儿,再继续推。后来慢慢习惯了,也能够坚持了。
好在这段艰难的日子早已过去。现在我们的社会,在生产、生活各方面,都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再也不用为磨面劳神费力了。
石磨这种流传了数千年的粮食加工工具,即使在农村也很少见到了。
抚今追昔,让人怎能不感叹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变化之大呢!

作者简介

贾龙杰,1940年3月生,方城县赵河镇人。1957年方城二中初中毕业后,曾任民办教师24年。改革开放后,于1981年考入南阳师专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方城县第一高中工作,曾任中学高级语文教师、副校长;方城县人大常委会第九、十、十一届副主任。退休后于2004年被任命为方城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至今。曾发表教研论文30余篇。编印《关爱之路》、《启迪心灵的金钥匙》、《岁月沧桑》等书。

(0)

相关推荐

  • 卞阿根 | 推磨

    推  磨 大桥  卞阿根 作者卞阿根先生:1955年生,江都文史学者,大桥镇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曾做过教师,后调到镇建安公司工作. 推磨是件费力而辛苦的事,几圈推下来就会汗流浃背,孩子们是不情愿干的 ...

  • 石磨碾过的岁月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12期 石磨碾过的岁月  文/马士明 阳信民俗文化产业园一个展馆内陈列着纺车.耧耙等一些农村的老物件,有些我也认不过来,正中的一盘石磨却是熟悉. 去年夏天还看过老家村中唯一留 ...

  • 【第四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石磨声里忆往昔/吴连侠

    清冽的泉水带着大山的嘱托,在此汇成了美丽的多依河,河水时而幽蓝静谧,时而轻歌曼舞,时而飞瀑泻银,沿着层层梯田般的钙化滩溢流而下,源源不绝. 灵秀的山水孕育了智慧的人们,先辈们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

  • 推磨(回忆性散文)

    推磨一词,百度上这样解释:推磨,在没有用上机器磨.电磨之前,北方吃粮食首先要用石磨把粮食(麦子.大豆.玉米等)磨成面,这个把粮食磨成面的过程叫"推磨".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西屋里就 ...

  • 【中州作家】乐悠悠:石磨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56] 石磨 河南南阳      乐悠悠 昨天,我去超市买面. 超市货柜上,面粉的种类很多,让人眼花缭乱.什么标准粉.上白粉.原味粉.麦芯粉.富强粉.超强粉.雪花粉 ...

  • 【众家约稿】山村的石磨推着转

    山村的石磨推着转 张国领 自小在山村长大,村上的几盘石磨至今难忘.原以为这是老家白峪村特有的东西,走出白峪村之后才发现,它是中国人用了上千年的劳动工具. 石磨原理简单,就是把两块直径约六七十公分.厚度 ...

  • 【春风诵读】推磨记

    点击音频 收听春风诵读 作者  刘淮玉 诵读  简颖颖 编辑  春风诵读 推磨记 刘淮玉 "推磨"这项工作好像离现在已经很远了,但"推磨"这个词语的比喻义或引申 ...

  • 碾碎的记忆,磨砺的时光

    山东省滨州市作家协会 文学作品展示平台 可能是为迎合人们怀乡念旧的心理,近年来旅游业大力追捧民俗乡村游,大力兴办古村镇旅游景点.这些古村落,大多保存了那些古老的农具和生活用具.那石碾子.石磨引起了孩子 ...

  • 《丢失的粘豆包-故乡纪事062》

    <丢失的黏豆-故乡纪事062> 粘豆包被我们戏称为"黏豆雷子",至于为什么这么叫,一直也没个固定的解释,不过我猜想可能是由于以下的几个原因. 首先是它的形状使然,它的形 ...

  • 王长顺——【难忘乡愁】乡村磨房的记忆

    乡村磨房 王长顺 最近与战友会面,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多年以前,一个外出谋生的村民给家里写信说,差事找到,环境可好,日行百里,风吹雨淋日晒不着,勿念.请问,村民从事的是什么工作? 谜底:推磨--在磨房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