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在哪里

工匠在哪里: 

日本、瑞士、德国成为世界工匠之都,我国自明清后成为工匠最稀缺的国家,何也?

中国历史上,工匠延绵不绝。技艺精湛的鲁班,“游刃有余”的庖丁,一直都是工匠的代表。往近了说,2015年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里,也介绍了不少拥有顶尖技艺的一线技术工人。最近的热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那些从事珍贵古漆器、镶嵌、织绣、木器、青铜、瓷器、书画修复的技术人员,也都有手艺人的特质——耐心,缓慢,坚持,少量。

中国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工匠不曾消失,但工匠精神却成为当今中国社会最稀缺和最呼唤的东西。 中国人对工匠精神的追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强烈过。中国游客去日本爆买,目光早已从电饭锅马桶盖等流水线产品,转向了手艺人一刀一锤一丝一线打造出的手工业品。有次的厨刀,南部铁器的急须(茶壶),甚至一把剪刀,一个便当盒也要从日本带回来。 
为什么日本没有丢失工匠精神?“我认为工艺之美,最终还是秩序之美。如果没有正常的社会环境,也就不会有工艺之美的存在。美的兴衰与社会之兴衰在历史上是同步的,对工艺的救助就是对社会的救助……丑陋的工艺是丑陋社会的反映。”

一. 工匠精神就是用手到达极致 
二.阶层固化的环境下,职人靠工匠精神获得人生尊严 
三.一个顶尖职人背后,是技艺和态度的双重修炼 
四.现代化大工业中,日本职人依然大放光彩 
五.工匠精神在日本为什么能延续?同样面临现代工业的冲击,同样传承艰难的危机,但为什么由传统时代而来的工艺精神能够在日本发扬?
究其原因,工匠精神的传承离不开职人的培养、手工作坊的存续和社会大环境等因素。 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为传承技艺和工匠精神提供可能。制作方法是代代相传的技术,这样的传统并非一朝一夕可以生产。工

匠精神中的重要内容如信仰、纪律、仪式等也是在长时间的师承关系中,在相对稳定的职业圈子、顾客群体的互相作用下逐渐发展起来的。
更重要如柳宗悦所说:“工艺之美是社会之美。若是缺少相爱与协作,工艺之美就会被伤害。工艺必须与社会紧密结合,必须是集体的生活,这样的集体就要有自己的正确制度和良好秩序。”

工匠、英国圈地运动衍生手工业,我国奴隶社会过度封建社会衍生工匠。工匠一词源于我国鲁班等名师,衰于明清。吴越之建筑、红木家具、瓷器、丝绸等一直是我国工匠与世界文明接轨的代名词。时至今日、却成为过去式。克强总理也在两回、多次呼吁我国亟待工匠精神,何也?
在我们学徒时代,老师傅一直以螺丝钉精神传承糕点手艺,一招一式、揉搓切擀、招招见匠心;时至今日、很多糕点人忘掉初心,更无内功。

者从焙烤业透视我国工匠之寥:
①宁静致远_多为浮躁之徒 
②愚公移山_多为怕苦之徒
③犬马声色_多为淫欲之徒 
④持之以恒_多为变节之徒 
⑤刚愎自用_多为自负之徒 
⑥低调谦虚_多为骄傲之徒 
⑦求真务实_多为务虚之徒
⑧无欲则刚_多为欲望之徒 
要成为一名杰出的工匠,要耐得住寂寞,内心宁静致远,远离浮躁欲望之壑,远离声色犬马;如清教徒清心寡欲、一心只为涅槃方可。宁静致远,淡薄名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