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远 | 我父亲为何参加革命
我父亲杜唐禄,1922年农历五月十五日出生在山西省孝义县上柱檏村。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9月参军,10月入党,后去延安在军委通信学校学习,1938年11月跟随刘少奇到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洛阳办事处做电台工作,1939年1月开始跟随李先念做电台队长一直到1946年中原突围被国民党逮捕。营救出狱之后一直做部队通信教育工作。1955年支援青海建设由部队转业到青海。经历次政治运动磨难,终于1980年11月平反调回原工作单位:当时的西北电讯工程学院(现在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工作,1981年5月因得西安地方传染病-出血热去世。享年59岁。李先念说“你一小就跟着我走南闯北地打仗,你扒了皮我也认得你”。
我只是5岁的时候随父母去过一回,只记得村子的窑洞是在山坡上,山下有河流,可以采摘野山果,而田地却在山顶上。现在网上查到,现有人口785人,户数255户。
孝义产煤,所以现在成为了全国500强县之一(山西只有孝义)。但父亲出生时的孝义,是一个偏僻的山区,属于吕梁地区。对于吕梁,也许大家并不陌生,一部《吕梁英雄传》能勾起很多四、五十岁人的儿时记忆;唐朝杜牧"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就是说的吕梁汾阳的酒家,今天的汾酒集团。对于吕梁你还了解些什么呢?黄土高原,革命老区,连片贫困地区?是的,正是因为是革命老区,父亲才从小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提起新中国建立,你自然会想起延安、想到西柏坡,但你不一定知道,吕梁在中国革命历史中的地位和贡献。你肯定想不到,1935年毛泽东带领经过长征的红军到达陕北,那时红军只有1.3万人。面对陕北地形狭小、敌强我弱的形势,毛主席就把目光投向了黄河东边的土地,这块土地就是吕梁。在年底召开的瓦窑堡会议之后,中共中央作出了决定中国革命命运的重大决定——红军东征,主战场就是吕梁,毛泽东亲率红军在吕梁战斗了75天,扩军8000余人,筹款50万大洋,而且高高举起了抗日旗帜,占居了民族解放的道义制高点,回师陕北定都延安,从此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红军东征留下了很多红色旧址,毛泽东在石楼严村写下了千古绝唱《沁园春・雪》。当你走进这里,仍然能看到创作时的窑洞,感受到“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意境,感受到“山舞银蛇,原驰腊象”的雄浑,体悟一代伟人的雄才伟略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正是这次红军东征,把我父亲带上了革命的征程。
1936年3月,红军东征时在各占领区建立了县、乡、村苏维埃政权,发展了党的地方组织。父亲的村里来了两位地下党员,严正禄,罗顺祥。他们发动群众,宣传党的方针,组织抗日救国,父亲那时才只有13岁,就给他们当交通员,传递情报。那时候东征红军救国救民的言行和准备抗击日寇侵略的义举,呼唤着人心,感召着民众。大家积极报名参加红军,彰显出灾难深重的山西吕梁山人民的民族气节。“当兵就要当红军,红军来了就欢迎,长官士兵都一样,没有人来压迫人”的歌声四处荡漾,传遍吕梁、传遍山西。孝义县西庄附近的煤窑工人和村里的一些青年人在红军离开时,就有许多青年人跟着当了兵。父亲小没能参军,但参加了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群众组织——“牺牲救国同盟会”,积极投入到了抗日救国的活动。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抗日战争正式爆发。父亲参加抗日的情绪更加高涨。为了国共两党更好的抵抗日本侵略者,1937年8月15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向全国下达了抗日总动员令;8月18日,蒋介石同意将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8月25日,中共中央洛川会议公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同日,中央军委发布(八路军)改编命令,数万名红军将士摘下红五星,换上了国民革命军军服。9月(八路军)又组编为第十八集团军,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二次出兵山西,迅速派遣八路军一一五师、一二零师和一二九师先后东渡黄河,挺进山西抗日前线,进入晋东北阎锡山负责的第二战区序列。这时父亲已经15岁了,他联系到地下共产党人严正禄,罗顺祥,赶去参加了八路军。9月25日,八路军在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平型关附近,为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作战,阻挡日军攻势,由115师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指挥,充分发挥近战和山地战的特长,首次集中较大兵力对日军进行的一次成功伏击战,八路军在平型关取得首战大捷。父亲一参军就赶上了这次战役。
父亲说,怕爷爷奶奶不同意,自己去参军是悄悄地走的。当爷爷知道后,连夜让奶奶做了布鞋,带了些吃的,追赶了7天7夜才赶上部队。爷爷先是想劝父亲回去,说他太小以后长大了再送他参军,父亲说,我决心已定,指着身上的军装说他已经是党的人了。爷爷只好同意,想把奶奶连夜赶做的布鞋给他,可是只有一只了,另一只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丢掉了!父亲就这样离开了爷爷,直到爷爷去世再也没有见到过爷爷一面。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