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塑令驱动下 可降解塑料替代制品迎来风口
塑料制品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难以收拾的后患,人们把塑料制品给环境带来的灾难称为“白色污染”。很多国家都采取焚烧或再加工制造的办法处理废弃塑料。
中国塑料年产量为3000万吨,消费量在600万吨以上。塑料袋如果按每年15%的塑料废弃量计算,全世界年塑料废弃量就是1500万吨,中国的年塑料废弃量在100万吨以上,废弃塑料在垃圾中的比例占到40%,这样大量的废弃塑料作为垃圾被埋在地下,无疑给本来就缺乏的可耕种土地和环境带来更大的压力。
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国家高度重视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将制定“白色污染”综合治理方案列为重点改革任务,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工作作出部署。日前,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意见》。
文件要求,到2020年,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一次性塑料制品消费量明显减少,替代产品得到推广,塑料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比例大幅提升;在塑料污染问题突出领域和电商、快递、外卖等新兴领域,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塑料减量和绿色物流模式。
到2025年,塑料制品生产、流通、消费和回收处置等环节的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多元共治体系基本形成,替代产品开发应用水平进一步提升,重点城市塑料垃圾填埋量大幅降低,塑料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进入2021年,从理论上讲,在许多大城市,塑料吸管和塑料袋应该彻底消失。禁令之下,长三角各地纷纷开始行动,推动政策落实。与此同时,长三角的生意人也看见了商机:作为替代,纸质吸管、可降解塑料制品等产品在市场上愈发受到追捧,新风口已经到来。
政策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布局生物降解塑料的全新赛道。2020年10月,长鸿高科与绍兴嵊州市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协议书,总投资达50亿元的60万吨全生物降解热塑性塑料产业园项目落户嵊州。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开始施工建设,争取于今年6月正式投产。有市场分析认为,至2025年国内可降解塑料的需求量或将达213万吨,远期替代规模超500万吨,替代性新材料有望获得快速放量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