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位文盲皇帝,一生仅写2首诗,却力压乾隆4万首,名字很耳熟
当我翻开小侄儿的作业,看到他在“垂死病中惊坐起”后填了个“笑问客从何处来”时,就知道这小子上网频率一定不低了。诗词被恶搞到一种流行程度往往会让人把讹传版本当成原版,甚至觉得讹传版比原版更合理顺口。
但我们读书那会就很少有这样的困扰,语文老师太尽心尽责,课本上的诗词必须挨个背完才行,谁也甭想蒙混过关,而且,也没有网络流行恶搞版来给记忆捣乱。背多了诗词就很容易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比如说大部分诗人都遭到过贬谪,比如诗写得好的皇帝屈指可数......
能在语文课本诗词范畴内叱咤风云的皇帝不多,“词帝”李煜算一个,他写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既是亡国后的人生绝笔,也是我们当年必背的诗词之一,读来让人有空茫悲凉之感,别的不说,李煜的审美水平非常高,完虐写了4万多首诗却没一首选入语文课本的乾隆。
人这辈子不能占太多方面好处,李煜文学水平高,运气不好,乾隆恰好相反,运气好到令人妒忌(25岁盛年登基,跳过了夺嫡斗争,手握皇权64年,是世界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君王,更让人艳羡的是一生无任何大病大灾,相当健康,接手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后已经稳固的王朝,少了很多幺蛾子)......
常言道“月有阴晴圆缺”,乾隆政治这方面运气太好,文学方面水平就不太行,他一生除了酷爱农家乐审美和给文物盖章之外,还特别爱写诗,数量惊人,光收录于《御制诗集》的就有42000多首,要知道康熙年间编校的《全唐诗》也才“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啊!那么乾隆写诗水平如何呢?
写诗就跟做菜一样,越是简单的菜品,越考验厨师的功力,所以我们看一首乾隆帝写的《菜花》:
黄萼裳裳绿叶稠,千村欣卜榨新油。爱他生计资民用,不是闲花野草流。
意思是很直白的,绿色的叶子,黄色的花,菜籽可以用来榨油,我喜欢这菜花,因为它跟一般的闲花野草不同,可以为民所用。
乾隆要表达的意思很不错,关心民生,但遣词造句表达感情的水平就差了些,有打油诗的嫌疑。用林黛玉的话说“这样的诗一时要一百首也有”,不过也能理解,乾隆是当皇帝的料不是当诗人的料,他的诗普遍缺少营养内涵,就像这首诗本意不错,但你未必能从中读出真情实感。
那问题来了,什么样的诗词才称得上“好”?王国维曾说:“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世界上美女千千万,长相不错的并不少见,但为什么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有致命吸引力的少?因为“美人在骨不在皮”不是说说而已,美在外表,没有意态辅佐,没有更多引人探索回味的东西加成,再美的皮相也会有看得厌倦那天;
这道理男女皆通,不要看男爱娇人,女喜鲜肉,就觉得脸决定一切,真要走一辈子,有脑子的人绝不会凭着长相挑。只论皮相美人万千,但有意态舒然、使人相处愉悦者,也有卖弄风骚、仅供一时之乐者;前者有貌有神,后者无神仅有貌,高下立判,乾隆的诗之所以差劲,就因为流于表面,缺少真情实感,有“貌”无“神”。
真有了“神”,“貌”是否细节俱到、完美无缺根本不重要,关键在于整体。这方面,也有一位帝王可以与乾隆作比较——汉高祖刘邦。
刘邦开创了400多年的汉王朝,一直是影视历史剧钟情的人物,当皇帝前的刘邦不过是一个小小亭长,草根莽汉,文化水平比较有限,经常被当成“文盲皇帝”,其实刘邦也曾经游学过,年轻时就很有志向——“高祖常繇咸阳,纵观,观秦皇帝,喟然太息曰:‘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刘邦响应;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的刘邦旋即建立汉朝,这个过程中,刘邦从流亡之徒历经磨难,成长为一代开国帝王,他的民间体验与帝王壮志明显比乾隆要真切、脚踏实地得多,所以刘邦一辈子虽然只写了2首诗,却字字融入亲身经历感悟,力压乾隆4万首成了千古绝唱。
其一为《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前196年,英布叛乱,这时候的刘邦约莫五六十岁,已经年老,但情势所迫必须亲自出征,平叛后的刘邦在故乡沛县与父老饮酒,击筑高歌,就是这首《大风歌》。刘邦老了,昔日的功臣也或老,或散,他内心忧虑、苍凉,唯恐无人可以守护这汉王朝,抵抗匈奴,壮士暮年,嗟叹不已,但字里行间,扣问天下,仍然不失君王霸气。
其二为《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鸿鹄就是指差点被刘邦废掉的太子刘盈。刘邦作《鸿鹄歌》劝慰戚夫人,他本想立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太子,却因为刘盈羽翼已经丰满,大臣纷纷反对而作罢。刘邦说:你看那鸿鹄高飞,四海翱翔,即使你拥有利箭,也无法将他如何了!
看到自己的儿子渐渐摆脱软弱,刘邦内心很复杂,又是欣喜又是无奈,兼有痛苦,但思考这些事时仍然不失帝王的冷静、果决,他已经决定不改太子之位了,但身为君王,不能凭个人意愿定夺大事,刘邦自然也会慨叹无限。刘邦写真事有真情,不像乾隆,咏菜花表面似模似样,但他真去采过菜花吗?
这就是诗词的妙处,看似只是吟咏一物,一景,一人,一事,实则包罗万象。乾隆4万首不敌刘邦2首,足以见得凡事在精、不在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