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庆余堂|一面照壁墙·承百年药香

戒欺·庆余文化

沿着杭州历史古街清河坊街,穿过白墙黑瓦、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绕过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人群,走到大井巷,远远就可以看到有一道高12米、长60米的照壁墙,上书有七个凸面大字:胡庆余堂国药号,每个字占据墙面约20平方米,气势磅礴。

是的,我国江南最负盛名的中药堂——胡庆余堂就坐落在这里,而这面照壁墙就是胡庆余堂的“形象墙”。

胡庆余堂是1874年,红顶商人胡雪岩为“济世于民”而开始筹建,并于光绪四年在大井巷落成并正式营业的药堂。如今的胡庆余堂已然不止是一家老字号药堂,更是杭城的一处文化景点。
在悠久的历史中,其沉淀下来的丰富独特文化,可以称得上是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之精华,中医文化之国粹。这面照壁墙,就见证着胡庆余堂自1874年至今日的历史浮沉与稳定繁华。
照壁,一般是门外正对大门以作屏障的墙壁,以别内外,增加威严和肃静的气氛,有装饰的意义。像今天我们看到的这座照壁,就已经成为了胡庆余堂对外展示的一个极具文化性、历史性、地标性的符号。
但凡来过河坊街的游客,大多会对这面墙壁留下深刻印象。我们可以想象,几个相约见面的朋友,以这面墙为碰头点:“我在胡庆余堂墙下面等你”,也不失为此面照壁的“妙用”之一。它虽然不似其他文物般需要屏着呼吸去欣赏,但仍旧是走过历史与风霜的珍贵遗迹,它没什么架子,和墙内的胡庆余堂一样,就这样静静地融入着杭城人民的日常。
墙内这座本就是为造福百姓设立的胡庆余堂,不仅在乱世年代里济世救人,在日常的营业中,更是日复一日地做到了保质保量、童叟无欺——从一块特殊的、只对工作人员设立的牌匾:「戒欺」中就可见一斑,这是医者道德的自觉,更是对百姓生命的尊重。
胡庆余堂不仅对内严格把控,对外更是庄重承诺:比如“召回制度”。所谓召回,就是在胡庆余堂的大门口,有一个大香炉,一般的香炉都是上香烧纸用的,但这里用处却是用来烧药,如果你在胡庆余堂抓了药,觉得药不好,那么可以拿回来,当众在香炉里烧掉,重新给你抓药,直到你满意为止。
胡庆余堂就是这样,始终与民众站在一起,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需,用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身体力行地传播中医国粹文化,弘扬济世大爱精神。
远在咸丰末年,杭州城内外,传染病导致死尸枕藉,胡庆余堂在胡雪岩的带领下向灾区广施药品,并邀请名医、药工研制大量治疫中药分发。近在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之际,胡庆余堂通过捐赠抗疫急需物资、为社会抗疫工作提供有效支持和服务,积极发挥着医药行业企业骨干作用,充分展示了属于老字号的担当,传递着力量与温暖。
可以说,除了始终秉承着“采办务真,修制务精”的戒欺精神和“是乃仁术”的祖训之外,始终贴近百姓、为民着想也是胡庆余堂百年老店经久不衰的法宝之一。
147年,任墙外人心世事如何变化,胡庆余堂始终坚守自己的初心与匠心,在这墙内一心研究济世救人之方。真可谓是:墙内是一段段济世救民的故事,飘出药香缕缕;墙外是一户户生活美满的小家,日子幸福安康。
等有空了,就去吴山脚下、河坊街中的胡庆余堂走走吧,去品一品百余年前的动人故事,寻一寻老祖宗留下来的珍贵记忆。这不只是一次游玩打卡,也是对医药之美、历史之美的一次深度感知,更是感悟中华医药文脉、增强文化自信的一次重要过程。

文字 | 戒欺本草

审稿 | 戒欺本草

图片 | 戒欺本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