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苇海刀客,冬天口渴了怎么办,他们有个“独特”的喝水方法
民国时期,在东北割芦苇的刀客们曾一度面临无法喝水的窘境,但他们却最终发明了一个好办法,不仅能够轻松喝水,而且更能就地取材。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东北是一个神奇而又神秘的地方,每到冬天的时候,万物萧条的世界看似死寂,却为当地人提供了许多生活的希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东北地区是我国冬季最冷的地区,冬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零下十度左右。但也正是如此独特的环境,造就了当地特殊的产业,例如淘金,伐木,冬捕等等,但声势最浩大且最苦的行当就是割芦苇。芦苇是一种水生植物,在水中的生长周期十分短,但是其根茎十分高耸,往往都会成片生长,远远望去尤为壮观。除此之外,高大的芦苇荡也为一些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是野鸭子,鸬鹚等水鸟的天堂。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割芦苇自然具有目的性,芦苇茎杄坚韧挺拔,是制作苇席的好材料,除此之外,芦苇也能作为唢呐的吹口、包粽子的粽叶,其用途十分广泛。民国时期,割苇子的人被称作是“刀客”,他们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壮劳力,都是从各个省份步行来到盘锦地区的。刀客们从远处而来,自然是要多赚一些银子,供养老婆孩子。在盘锦大芦苇塘里,刀客们能随意采割芦苇,将其打成捆后直接售卖给当地的商人。据曾经割过苇子的老人回忆。割苇子其实很赚钱,几乎三天就能赚一块银元,这在当时实属高收入群体。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不过话说回来,高收入也意味着高风险与高付出,割苇子的苦与累不是一般人能够忍受的。首先,割苇子需要在半夜时分进行,因为该时间段天气最冷苇子最脆,一旦太阳从东方升起,苇子就会变得十分坚韧,收割起来颇为费力。除此之外,割苇子绝对不能休息,因为一偷懒休息,浑身的汗水就会被冻透,继而让自己披上一层“冰铠甲”。最后一点更可怕,苇子穗上时刻凝结寒霜。在刀客们的搅动中,寒霜会掉落到他们的后脖子处,如此反反复复,加上寒风的吹袭,后脖子便会留下许多伤痕,最终落下病根。成为难以根治的皮肤病。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俗话说“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作为刀客,自然也已经做好了吃苦受罪的准备,身体上的不适还是可以勉强咬牙挺过去的。但令刀客们懊恼的是,每当自己口渴的时候,总是无法及时补充水分。众所周知,东北数九寒天,可以将人活活冻死,刀客们虽然自己带了一些饭食,却也被寒风吹透,原本热乎乎的饭菜最终成为一个大冰坨饭。吃饭可以将就,喝水绝对不能将就,刀客们口渴时没有工夫嚼冰块,也不可能有时间自己打一些干净的饮用水。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刀客们守在水塘割苇子,自然不会被活活渴死,故此他们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芦苇的杆笔直且中空,是天然的吸管,只要刀客们能够在冰上挖出一个小小的孔洞,就可以将芦苇杆扎入水中,用嘴吸吮冰下的河水。此时有读者会感到好奇,刀客们直接喝河水不会生病吗?答案是不会,因为河里的微生物早已被冻死,并且当时人们的免疫力较高,直接饮用河水完全没有问题。
![](http://n4.ikafan.com/assetsj/blank.gif)
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的主宰,源于自身的发明与创造。在艰苦的环境下生存,可以做到就地取材,让物都为我所用,正是人类智慧的闪光点。
参考资料:《割苇》 曹保明著 吉林美术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