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门仓胡同5号
南门仓是条东西走向的胡同,东起东门仓胡同,西至朝阳门北小街,南与墨河胡同、南弓匠胡同相通,长457米,宽12米。明清时称旧太仓,民国至今称南门仓。
据史料记载,当年,满清八旗在京城各有固定的粮仓:镶黄旗的是海运仓(今东直门内鞭子胡同北口外);正白旗是旧太仓(今朝阳门内大百万仓南门);镶白旗是南新仓(今朝阳门内豆瓣胡同);正蓝旗是禄米仓(今朝阳门内智化寺西);正黄旗是北新仓(今东直门内瓦叉儿胡同东口);正红旗是兴平仓(今东直门内扁担胡同南口);镶红旗的是富新仓(今朝阳门内北小街);镶蓝旗是太平仓(原与禄米仓同设一处,康熙四十四年移设朝阳门外瓮城之南)。
南新仓所在地为元代北太仓的旧址。明代时在旧址上分建二仓,南新仓在北、旧太仓在南。南门仓胡同5号,现在是北京军区总医院,这里就是明清时期的皇家粮仓——旧太仓(俗称南门仓)的所在地。到了民国时期,南门仓被改成了陆军医院、陆军军医学校、陆军卫生材料厂和陆军兽医学校等。
进医院大门左转,在主楼西南侧的药学楼前,伫立着一座西洋老门楼,远远望去它在绿色的草坪中,很是显眼。
这座西洋门楼坐北朝南,按位置推断,应当是民国北洋陆军医院的遗存,迄今也有百多年的历史了。
整座门楼纹饰华丽精美,石榴花怒放,叶子缠绕有致,建筑风格独特,颇具“洋范儿”。
门楼的背面只见青砖堆砌,没有任何雕饰。四周被低矮的栅栏围着,算是对文物保护了。
已经默默矗立在这里一个多世纪的西洋门楼,见证着从民国到新中国的沧桑变迁。
沿着西洋门继续西行,在前后两幢住宅楼中间有一排平房,平房中豁然屹立着一座西洋门楼。这又是一座典型的西洋式门楼,雕工纹饰和形式规格比前面那座还要华丽、还要精美。
这座西洋门楼在老平房南侧,后来居民又在门楼前搭出了平房,把门楼和老平房遮挡得严严实实,甚至连门楼的门洞都被当做居室了,已无法从外面看到门楼的全貌。但仅从露出平房的那部分斑驳的门楼上,依然可以看出整座门楼的华丽精美。
细看西洋门楼两旁的平房,可以确认这排平房就是称作旧太仓(南门仓)的皇家粮仓。这排长长的平房,实际是并排的二座仓廒,西洋门楼就立在二座仓廒之间。
从搭建的平房中凸显出的仓廒廒顶。
东边这座仓廒上开了个门洞,门洞大概有10米左右,可直接通往北侧的家属区。
穿过门洞向北,远远可以看见一座五六十年代建造的礼堂,记得这种礼堂过去每个大院儿里都有一座,用来开大会和放电影之用。在王朔的小说里,特别是冯小刚、姜文的电影里经常会出现,场景很熟悉。
在北京,过去有很多的大院儿。国家机关大院儿、科研院所大院儿和部队大院儿等,每个大院都是一个具体而微缩的社会,里面不仅有办公区,还有宿舍、食堂、商店、学校,甚至澡堂、礼堂、体育馆等应有尽有,大院因其存在的特殊性,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