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风里有什么声音?

图片引用
“可是我还没弄明白活着的意义。”我说。
“看画,”他说,“听风的声音。”
我点头。
“这你能办到。”
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结尾处,少年田村卡夫卡返回东京的路上下起了雨。“出东京时也好像下雨来着。我想着在各种地方下的雨:下在森林中的雨,下在海面上的雨,下在高速公路上的雨,下在图书馆上的雨,下在世界边缘的雨。”
雨仿佛是人生必然要承受的一些什么的隐喻。
无奈,伤痛,偶然,不解,曲折。
雨从天而降,让人的身上湿漉漉的,避无可避。
而雨水也洗刷大地,洁净一新,仿佛一切再次欣欣然,重新开始。
泪水是身体的雨水。
奇妙的离家之旅。返回的少年已不同于出走时。可是,他仍有不解,“我还没弄明白活着的意义”。“看画。听风的声音。”旅途遇到的人曾告诉他。
听风的声音。
且听风吟。
《且听风吟》是村上春树的处女作,三十岁时出版。这部在厨房餐桌创作的小说使他获得了日本群像新人奖,开启了创作之路。
翻译成中文只有七万字的《且听风吟》,文字轻快,松散,富有青春气息。年轻时候的文字的确不同啊。小说的章节设计青涩,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已经初现村上春树创作世界的格局,很有高度的开始。
小说中只有不多几个人物。他们的性格以及秉持的观点,在其后的作品中有类似的出现。但相比处女作,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五十三岁时,村上春树出版了小说《海边的卡夫卡》。
听风的声音。小说中这样回答男孩卡夫卡的问题。
这个回答正是处女作的标题“且听风吟”。
二十几年过去,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更加丰富、深远,但他的一些想法仍是一以贯之,没有改变。
你问我的一些问题,我也没有找到答案。或者我已有了自己的选择,自己的答案,那却无法成为你的。但是,我有一个好办法给你,去听风的声音。作者仿佛这样说。
风的声音是什么声音?
也许只是风的声音,也许其中还有心的声音。
忽然想起Bob Dylan那首著名的歌,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荡。
歌词的第一段这样写:
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down
Before they call him a man?
一个男人要走多少路
才能称得上男子汉?
这两句话似乎道出了《海边的卡夫卡》中少年的经历。
一个少年走过一些路,遇见一些人,想法开始改变。虽然十五岁的他还不能说是多么顽强的男子汉,但已经是有男子汉的独立、勇气和担当了。
歌里,Bob Dylan还提出很多问题。和平,自由,生命,死亡。
好像他总结了人一生遇到的所有问题。
歌曲的副歌部分不断重复,the answer is blowing in the wind,答案在风中飘荡。
去听风的声音,去听心的声音。听听心有什么渴望。他仿佛说。
与村上春树真是不谋而合啊。
对《海边的卡夫卡》的喜爱甚至超过《挪威的森林》。也许因为在这个大部头里,对人物内心的挖掘更深,因此更加曲折、迷人。书中不无黑暗,又不乏光明。它既是个人的故事,又具有广泛的人性意义。
图片引用
很巧合的,《挪威的森林》与《海边的卡夫卡》都用到森林这一地点。
也许森林的神秘、生机与死亡并存与心灵深处有几分相似吧。
但与《挪威的森林》中直子在森林的迷失并走向死亡的选择不同,卡夫卡在森林深处经历好奇、迷失后,得到了鼓励,决定重返现实世界。
《海边的卡夫卡》读起来有浓厚的沉浸感。以至于在读完时仿佛停留在森林与现实世界的交汇边缘,怅然若失。
同行的少年走了,只剩我一人。
少年决定重返世界。那么,我呢?
——类似如此的自我追问便是这部小说的余味了。

******

独立小楼

--- 从一砖一瓦开始,建筑自己的世界 ---

“Every night I cut out my heart…

But in the morning it was full again”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