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是让他勤奋到死
文:凯特
团长主创专栏作者
ID:nlpteam
01
人们为何喜欢让自己忙起来?
老同学C得了阑尾炎,我去医院看她,她向我大倒苦水。
她勤勤恳恳多年,刚升职部门小主管,春风得意没多久,突然惊觉队伍难带。即便是受疫情影响工作不好找的现在,都有95后小妹向她递出了辞职信。
她安慰了小妹,说年轻人还是要多吃苦,能承受得了世界的变化云云,小妹安静微笑点头离去。谁知一个转身,她在洗手间门外听到小妹向同事抱怨:
"变变变,就她一个人变得最多,三天抓鱼两天打鸟,谁大好的青春愿意跟着她耗!你们好自为之吧……"
洗手间不是不透风的墙,她站都站不住了,也忘了是如何离开的……
那晚,她加班到深夜,心里默念三百遍"领导不好当,忙起来就没事了",把PPT修改到连标点都精彩后,她抬手拦车回家倒头就睡,谁知凌晨4、5点,肚子突然疼到起不来……
她接着说:
"其实,我是变得很快,复工没多久,方案做了7、8套,每日早晚会两次,定时定量复盘计划,制定新目标,我看得出来 大家都在忙,晚上9点就我们部门灯还亮着, 但不这样怎么行,世界变化那么快,连董明珠都亲自出来带货了……"
我挺心疼她,平时就很拼,当了主管后更是像陀螺一样转,最后还不被理解,安慰她只要付出了会有收获的。
她摇摇头,告诉我,折腾了半年,基本没什么效果。"但是不做不行,别人都在推你还能不推? 至少你要动起来啊,忙起来啊,不然老板看到怎么想?"
哎,是不是好熟悉的句子?我们总能听到"忙起来就好了"。
心情不好了?让自己忙起来;
失恋了?让自己忙起来;
离婚了?让自己忙起来。
但"一忙解千愁"有时候还真不好使。这种战术上的勤奋,并没有为她带来任何实质的改变,收获到好的结果。
反倒像动画片《公路奔跑者》中的大笨狼怀尔,拼命地往悬崖边跑,跑出悬崖很远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踏空,然后掉了下去。
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大学有同学选择考研,天天死磕书本,熄灯才回宿舍,但是你问他为何读研,他只是说:"不知道,先读了再说。"但读完研后,发现好像对找工作的帮助没有特别大,又感慨:"早知道当初应该先找工作了!"
带团队时,没想清楚战略布局,直接蛮干,全体加倍努力,事无巨细处理很多事情,但业务起不来,看到"死对头"战果颇丰,在心里咬牙切齿"你妹的,我要是手下换一批猛将就好了,都是他们的问题。"于是一边开会说对手怎么怎么好,要求团队模仿,一边感叹没有牛人相助。
普通人也亦然,看着周围人赚钱、买房、豪车、相亲、抱娃、环游世界,简直焦虑死了,赶快动起来,气喘呼呼地跟上,这辈子先这么搭上去了,不清楚为什么这么做,反正大家都这样。
如果那么死磕还没结果,就会想,一定是方法不对,于是赶快转载"一流成功人士晚餐后都在做什么""从月薪3K到3w她只做对了这件事"……
这种感觉就好像, 看见哪个跑道有人在跑,就赶快追,追了发现没效果,回到起点换个跑道再追,如此反复,时光过隙, 还是在原点没动,人累到半死,还蹉跎了青春荒废了人生。
几年前,雷军就说过"不要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的懒惰",意思是要思考,别盲目努力,但是要做到真的很难,无论是我自己还是任何人,甚至雷军本人。
他曾连续10多年在金山每天加班到凌晨、最终没能跻身互联网一线公司、之后痛定思痛,说了这句话,做出了小米,成为最被看好的互联网公司。
我们是如何进了"战术勤奋"的坑呢?怎样做才能跳出这个怪圈呢?
02
大多数人误会了战略思考
美国加州大学工商管理学教授理查德在他的《好战略、坏战略》一书中,用一个小故事说清了什么是战略。
1805年,英国遇到了一个难题。已经占领了大部分欧洲的拿破仑,这次打到英国海岸了,一场死战在所难免。
这次战争异常艰难,法国+西班牙的联合舰队都向英国开炮,法+西有33艘舰队,而英国才27艘。英国人非常焦虑和着急,按照以往的惯性,直接双方一字排开相互炮击就完了,一场不行,再打一场,哥在阵地在,死守到最后一刻!
时间不等人啊,再耗下去军心涣散!!!一群人急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但英国海军上将纳尔逊勋爵很有战略眼光,他把英军分为两个战队,同时对抗敌军,虽然这种战略,先导部队会冒很大的风险,但当天海面波涛汹涌,战舰颠簸不断,且纳尔逊早已料到敌军的炮兵缺乏训练。
最终,敌军损失了2/3的战舰,但英军无一损失。这场海战凭借绝佳战略确立了英国的海上霸权,之后的150多年,没一个国家能超越它。
战略就是这样,它的关键之处是找到问题的关键之所在,然后集中资源协调力量,行动起来。
但是,人们往往把战略与鼓动性宣传或者简单的目标设定等同起来。
"今天这个事情没做成,加油我明天一定可以的!"明天的你为什么就一定可以呢?明天的你比今天的你多了什么呢?只是一份信心吗?
以至于当别人滔滔不绝地喊口号,讲目标,并把这些轻易地称为"战略"时,我们眼睛都不眨就接受了。
长此以往,目标和口号会越来越多,而自己越来越没能力解决真正的问题。就像你不会愿意乘坐只想着平稳飞行而从不设想飞机失灵的人设计的飞机吧。
03
为何人们宁肯努力到死,
也不愿意花1分钟思考?
第一个原因,hold不住因为压力过大而产生的焦虑感。
焦虑的情绪会让人心口堵得慌,急需缓解。
咋缓解?战略思考肯定是救不了焦虑的,因为这需要沉下心来面对很多不足,还需要不短的时间,而且,就算照做也不会马上见效,你都不知道这样做是不是对的,所以只会更焦虑。
但是在战术上勤奋,那是可以缓解焦虑的,想不清楚作战方向,走出办公室指出一个职员的小错误,都能获得短暂的成就感,好像没那么不爽了。
于是,加倍努力,耗在查找更多的小错误上,原来想不清楚的问题,依然是个问题。 营造了一个"苦苦努力"的幻象,换取对自己心灵的安慰罢了。
我学雕塑的朋友H,就分享过她的经典故事。
当她做造型设计时,需要先想人物的构造和整体思路,但这样想是需要投入时间的,这时,旁边的同学已经塑好形了,有的已经开始捏鼻子、眼睛了,这种挫败感可不好受,于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她直接从擅长的战术上开始入手,一开始会发现,越做越顺利,这线条真细,这宝石镶嵌得真好看,简直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一个成功带出一个成功,越做越high,直到老师一拍肩膀,一看这造型,鼻子其实是歪的,眼睛一大一小,脸一边胖一边瘦,白整了……
所有小的回避掉的失败,积累到最后都变成了最大的失败……而如果整体确定好了,即使眉毛没那么精细,皮肤的纹理没那么细腻,但韵味传神,它也不失为一个好作品。
我写文章也会,洋洋洒洒几千字,最后团长一看,连中心思想都没搞懂,又得推翻重来,说多了都是泪。
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几万年来人类的大脑进化而成的本能。
神经科学家经过研究后发现,在人的大脑中,有两个部分跟我们做决策有关。
一个是大脑的边缘系统,叫做" 情感脑",也叫"杏仁核",负责捕捉情绪,驱动我们按照直觉和本能来行动。
另一个是 "理性脑",位于大脑的前额叶,掌管理性思维,告诉我们在行动前要先进行理性思考。
杏仁脑的目的是确保生存,及时满足,它更倾向于即时的快感,不愿意相信未来画的大饼。如果看到一块肥肉,就会想马上吃掉。
而理性脑则不同,它会提醒你,目光放长远一点,现在吃得飘,以后要长膘,再吃还三高,烦恼没完了。
好在,大脑如肌肉,用进废退,理性脑是可以锻炼出来的。
那怎样锻炼自己的战略思维呢?
04
好好思考,你值得拥有
首先,看清现在自己苦苦钻研的,是战术还是战略。
战术勤奋、战略懒惰,是无效努力,
战略勤奋、战术懒惰,那叫眼高手低。
投入到战略中,向路标一样找到前进的方向,然后采取可行的策略,协调资源,再投入到行动中,就开启了良性的循环。
这样,你所做的事情才能随着时间的累积给你回报, 因为你是真的积累了5年的经验,而不是把1年的经验重复用了5年。
其次,别让焦虑控制你的行动,虽说行动起来可以暂时缓解焦虑感,但是 请分清自己是不是在企图用"动起来"掩盖战略的不足,那样只能换来更大的焦虑和挫败。
不去对抗,勇敢面对,可以和周围的高手,或者圈子以外的人聊聊,能拓宽你的视野,增加你的选择。
战略的制定并非是要万事俱备才叫完善,找到方向,怀着不安和忐忑,大胆迈步就好,我们也许不能很快驶达目的港,但我们总可以走在一条真正的航线上。
就像我的老师张国维博士说的" 一艘没有方向的船,无论吹什么风,都是逆风"。
共勉!
< 喜欢这篇文章就随手转发到您朋友圈吧>
- 作者简介-
凯特/团长说心理主创团作者
重度心理学爱好者,文字搬砖工。
主张“我们在黑暗中掘地洞之余,
亦不要忘了努力化眼泪为知识。
从崩溃到突破|无聊 | 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