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重返17岁
“重返”类话题一直是电影界重要题材之一,好几年前看的韩国电影《奇怪的她》,后来被大陆重拍成电影《重返20岁》真是没少感动人。
还有最近又开播的《我去上学啦第二季》,跟着明星回到17岁的高中校园,忍不住遥想当年~~我想,每个成年的我们,每个走过17岁、20岁好多年的我们,都有着各样“重返”的情怀。怀旧 ,是人类永恒的情愫。
如果能,重返17岁,我一定:
17岁遥远得我都记不清了,脑子里只存着对数学的怨念(因为那年高考的数学特简单,我还考得低于平均水平)。幸好从小到大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于是翻开旧日时光,查看零星记忆。果然,满满都是各种挣扎于数学理化做题、考试的痛苦,在那些高中岁月的日记里泪眼婆娑、伤痕累累。
如果能重返17岁,我一定不会因为老师说“理科在日后大学里比较容易选专业、好找工作“这样的虚妄来选择理科(现在的孩子幸福,明年高考开始,考生们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科目,再不分文理)。不管文科我是否能够学得出色于理科,至少它是我相对擅长并且喜欢的,哪怕我仍旧考不上优秀的大学,也不会在17岁以后的高中生活里痛苦于无数的数理化题目和分数中。
越长大就越明白:取长补短很多时候不如扬长避短,选择合适自己的才是最优的~读书的结果我们很难控制,但过程的喜怒哀乐我们总能稍作调整,毕竟每个人的17岁,一辈子只有一次~
多读点课外书,多背英语单词!
我是多么热爱语文、英语这2门语言类主课,可是曾经17岁的我又是花了N多时间在数理化上(这辈子只上过一次的家教就是数学!!),甚至胡乱应付语、英作业来节约时间给数理化!
如果能重返17岁,我一定不会再胡乱应付语、英作业,一定不会再花过多的时间给数理化,不擅长的科目不会因为你过度的努力就能提高到别人擅长的水平(也不是说要放任自流,而是适度的努力)。
我一定会读完当年买的、后来却不知去向的《沈从文散文》,读我最爱的唐诗、宋词,了解我最爱的诗人、词人们背后的故事,了解更多的中国文学史,感受更多的文学熏陶和心灵涤荡。
我一定会多背一些课内外的英文单词和新概念英语的课文(那个时候英语材料可没现在那么丰富),因为年少时候背过的单词、读过的文章往往能够记一辈子,并且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的记忆方法、养成有效的记忆习惯,在日后的考级、考研、考托福雅思等奠定更扎实的基础。
不要轻易牺牲喜欢并擅长的事物,因为往往得不偿失~
多和同学们“偷”着玩!
很遗憾,我一直不优秀,却一直是个乖乖女。曾经17岁的我,几乎从不出去玩,放学就回家,作业做完就是做其他数理化练习,唯一的娱乐是听一些当年的流行歌,追一下当年的星(也曾被家长诟病)。如我这般一直懂事努力的孩子,是不会太出格的,那么为什么不适当享受美好的同学生活呢?
如果能重返17岁,我一定不让日记里总是出现努力学习数理化却仍不尽人意的痛苦,考试分数高高低低的不安与不甘,以及各种巴望出色成绩的决心。
我一定要在刻苦学习之余,偶尔跟同学们去偷偷上个网,悄悄去小书店借一些书看。成长里,除了学习、考试,更多是人格的建立健全,各种明暗黑白现象的见识和经历。家长们只要把握住孩子原则性的大方向,在细枝末节(比如学习之余孩子们偶尔看个综艺动漫,偶尔迷恋个鹿晗、李易峰什么的~)上
“睁只眼闭只眼“也不一定是坏事,只要他们仍有一颗上进的心和努力的行动~
朋友们一定想不到,我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才将“女孩子内在美比外在重要”的观念改过来(在好友里我最爱美、衣服包包最多)。
从小到大,我受到的教育就只是好好学习。没有人告诉我,女孩子的情商、外貌也和学识、教养一样重要。如果能重返17岁,我一定会适当看一些待人接物的文章书籍,明白情商的意义,提高自己的情商,更融洽地与同学朋友家人相处。
我一定会做体型管理,不让自己吃零食吃成一个胖子。注重外表不是简单地一味追求打扮和漂亮,而是认识其在整个人塑造中的重要性,并讲究其得体性、适宜性。
我的17岁,是再也回不去了~~
还记得上课铃声多清脆,骑着单车迎着阳光多明媚
还记得当时头发那么黑,如今被时间沾染了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