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经典的三维地质模型!(超高清,超实用)
01
岩溶地貌
02
岩溶地貌
03
河流地貌
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
经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地貌。
从水源处的冰川、
再到辫状河、曲流河、网状河、三角洲,
最后汇入海洋,
也会相应形成一系列碎屑沉积。
04
风成地貌
风对地面物质进行吹蚀、搬运和堆积
所形成的各种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
包括风蚀柱、风蚀谷、风蚀残丘、沙丘等。
05
冰川地貌
冰川运动对地球表面进行侵蚀、搬运、堆积
所形成的各种地貌。
塑造冰川地貌的动力包括
冰川、寒冻、雪蚀、雪崩和流水等作用。
冰川地貌有冰斗、角峰、冰碛物、漂石等。
06
岩溶地貌
岩溶地貌有天坑、干谷、壶穴、
石笋、钟乳石、地下河等。
07
海蚀地貌
海水运动对沿岸陆地侵蚀破坏形成的地貌。
海蚀地貌有海滩、海蚀崖、海岬、海蚀穴、
海蚀拱门、海蚀柱等。
08
沿海地貌
珊瑚泻湖
由环状珊瑚礁环绕或由坝状珊瑚礁相隔而成,
水域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形成于热带开阔海域。
海蚀崖
海岸受海蚀及重力崩塌作用,
常沿断层节理或层理面形成陡壁悬崖。
主要见于基性(花岗岩、玄武岩)海岸。
因流速减低,
所携带泥沙大量沉积,
逐渐发展成的冲积平原。
障壁海岸
存在障壁性地形(通常是一种长而狭窄的地质体),
如障壁岛,障壁沙坝、生物礁等,
而使近岸海与广海隔绝或部分隔绝,
以致海水处于局部循环的一种海岸。
里阿斯式海岸
由于陆地沉降和海水上升,
形成的宛如锯齿般的复杂海岸。
地理上特别称为里阿斯(Rias)式海岸地形。
涌来的海水遇到里阿斯式海岸之后,
浪会变高。
峡湾
冰川与海洋共同作用的结果,
数万年前巨大的冰川切割海岸边的大地,
形成一道道槽谷,
而当冰川消融后,
海水倒灌进槽谷,
便形成了峡湾。
08
沙丘地貌
新月型沙丘(左上)
一种最简单的横向沙丘形态,
其平面如新月,走向与风向垂直或大于60°。
迎风坡为凸坡,较平缓;
背风坡为凹坡,较陡。
抛物线沙丘(右上)
当横向沙丘的地面上遇植物灌丛阻碍时
可以形成抛物线沙丘,
其形态与新月型沙丘相反,
沙丘的2个翼角指向风源方向,
沙丘的凹侧迎风。
纵向沙丘(左下)
沙丘形态的走向与风向基本一致,
一般小于30°,长条状展布。
09
波浪的形态
深水中,波浪的振幅小而波长长,能量小。
浅水中,波浪的振幅大而波长短,能量大。
10
曲流河沉积
曲流河沉积的基本原则是
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河流的凹岸水流流速快,
岸边沉积物容易受到水流侵蚀。
凸岸水流流速慢,
以堆积作用为主,不易受到侵蚀。
11
鲕粒的形成
鲕粒是具有核心和同心圆包壳的
球形碳酸盐岩颗粒。
在动荡的浅水环境中,
波浪牵引核心颗粒往复运动,
在运动中逐层国商包壳,
使颗粒越来越大,
直到大到波浪能量不能驱动为止。
12
浊流沉积
13
浊流沉积模式
在浊流中,粗粒的物质集中到靠近底部的前锋,
流速可能继续增加。
根据坡度的大小和坡的长短,
浊流可以达到最高的流速。
随着坡度变缓,流速逐渐减小,
沉积物开始卸载,从而形成浊流沉积。
14
风成沙丘沉积体系
15
CO2地下储存
将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分离和收集,
不向大气中排放,
而是注入到合适的深层地质结构中,
永久性埋存在地下。
16
蘑菇状岩石的形成
在风沙强劲的地方,
如果出露地表的岩石的水平节理、
层理很发育,很容易被被风蚀成奇特外形。
17
水循环模式
18
滑坡类型
A-旋转滑坡,B-平移滑坡,C-块体滑坡,
D-落石,E-崩塌,F-泥石流,
G-岩屑崩落,H-土流,
I-蠕滑,J-横向弹裂。
19
旋转滑坡
由斜坡前缘逐级向后旋转滑动,
形成阶梯状滑坡,规模逐渐扩大。
20
旋转滑坡
21
不同条件的滑坡类别
滑坡分类的两个要素,水含量和滑移速度。
22
可持续排水系统
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SuDS)
23
可持续排水系统
Sustainable Drainage Systems(SuDS)
24
各种沉积环境分布图
25
滨浅海沉积环境模式
26
岩浆岩产状及地貌模式
27
离散型板块边界
28
常规水热系统
29
压缩空气储能系统
在电网负荷低谷期将电能用于压缩空气,
将空气高压密封在报废矿井、
沉降的海底储气罐、山洞、过期油气井
或新建储气井中,
在电网负荷高峰期释放压缩空气
推动汽轮机发电的储能方式。
30
岩石三维模型
灰色-孔隙,
黄色-固体基质,
蓝色-孔隙填充物,
黄线-流体流动路径
31
三维孔隙模型
黄色-岩石颗粒,
黑色-流体
32
页岩气水平井压裂
33
美国蒙特雷组地层分布
34
火星地层分布
35
滨浅海沉积体系模式
36
飓风摧毁大坝的预测模型
1-堤坝剖面图,1a-水流漫过,1b-水流涌出,
2-层内侵蚀,3-表面侵蚀,4-堤坝滑动,
5-波浪作用,6-撞击等结构破坏,7-液化作用,
8-地下水,9-树木破坏,10-滑坡。
37
水平井压裂模式
38
地热资源成因机制
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
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
并以热力形式存在,
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
39
地热能开发模型
40
地热能模式
41
地质工程涉及领域
土木、采矿、石油、环境、水文等。
42
地热发电厂模型
利用地下热水和蒸汽为动力源的
一种新型发电技术。
其基本原理与火力发电类似,
根据能量转换原理,
首先把地热能转换为机械能,
再把机械能转换为电能。
43
Tademait高原的地形模型
44
青尼罗河沉积模式
45
大坝工程地质模型
46
干热岩发电系统
47
地下含水层热能储存模型
冬季供热系统
48
地下含水层热能储存模型
夏季制冷系统
49
人类在不同深度的地下从事活动模型
50
地热能开发模型图
51
油页岩开发模型
52
海浪对海滩的改造
不同的气候形成不同的海浪,
不同的海浪对海滩具有不同的改造作用。
来源:85 Otets Pai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