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拜桥南(2)—— 家风绵延在孙家
作者简介:
王爱琴,女,1966年5月生于孝义市新庄村。1989年毕业于沈阳农业大学水利系农业水利专业。中共党员。孝义市政协第三、四届委员、五届常委。高级营养保健师。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2002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因为年轻》。2009年,出版个人散文集《随处结祥云》,编辑孝义孝贤人物事迹专集《大写孝义》。2011—2017年编辑大型文史资料《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吕梁》(上下)、《吕梁英雄谱》(五册)、《吕梁回忆》(七册)、《吕梁解放》(上下)、《吕梁干部南下》(8册)计24册近500万字。期间筹款为孝义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编著《行孝仗义——我们的故事》,免费发给学生阅读。
现为吕梁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长。
遥拜桥南(2)—— 家风绵延在孙家
王爱琴
桥南孙宅孙家原籍孝义北关,大清乾隆年间孙氏五世祖孙禄始迁桥南,在桥南厢西北角修建了孙宅大院。
孙宅大院东临铁匠巷街、西隔燕家院至夹道巷街、南纳老爷庙西众小户、北靠西河柳巷街,东西宽21丈(合70米)、南北长32.1丈(合107米)总占地面积674.1平方丈(合7490平方米)。主建筑东西12丈、南北23.1丈,大门面东,位于主建筑东南角,门前道直、长三丈,对夹道巷孙宅大院自清乾隆年至中华民国(最后一次大修为民国十八年)多次修葺,从整体布局、建筑结构到各院的细微设置(砖雕、木雕、石雕的大量应用)无不体现着时代的水平与特色,同时也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主人当时的境界。是孝义地区私家宅院的集大成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现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所谓大家族并不是由其经济实力或政治地位决定的,而是由家族传承决定的。金钱、权势只是某些家族一时的外在表现,也是一些庸人羡慕大家族的缘由,真正令人羡慕的是大家族的家风、家教。一些家族将几代人的学识、经验、教训与中华文化精髓相融合凝练成了自家的家规、教训,白纸黑字长期在家族圈传承,个个了然于心。而多数家族不一定有成文的家规、家训,家教只是在长辈的身体力行中潜移默化,德行悠悠浸润着家族的空气,五千年文明精华从扇扇寒窗中弥漫了家族空气,熔融着、沉浸着,家族的每一份子无时不沐浴在这种空气中,也便成为了家风。自孙禄始,连续四代,恪尽家传,文武兼修,虽多为坊间翘楚,然终未有成大器者。
大清朝进入了同光中兴,孙宅孙家五代人的夙愿终于在桥南第五代(从北关算第十代)孙廷萱时初现瑞端,近百年的孜孜以求终于换来了大清王朝的赦封,钦授正五品。虽说官不太高(相当于今天的地厅级),然天子门生,在孝义地方绝对是一时的盛事。孙宅孙家步入了地方望族行列,家风亦完成初步定格。
进入中华民国时期,孙家又有:
孙绳武,光绪十六年生,保定陆军士官学校毕业,中华民国陆军少将。
孙经武,北京政法大学毕业,授中校衔。
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后:
孙瑗娥,女,早年参加革命,改名韦波,解放后任山西省妇联秘书长,正厅级。
孙艾萍,女,1956年生,大学本科,分别就职于山西省政府办公厅、四川省老干局,正处级。婿,黄志远,四川省武警总队政委,少将军衔。
孙力平,1963年生,大学本科,山西鲁能河曲发电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处级。
孙志坚,1968年生,大学本科,临汾市教育局,科级。妻,俊红,山西师范大学系党委书记,正处级。
孙效峰,大学本科,汾阳市档案局局长,正科级。
孙爱祖,大学本科,孝义市驿马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正科级。孙力文,1968年生,大学本科,晋中市工商局经检科科长,正科级
孙力红,女,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定居美国。婿,祝远新,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后。
孙艳红,博士。
孙凯鹏,博士,在德国。
孙治国,硕士。
孙继红,硕士。
孙爱业,高级工程师。
孙凯涛,中尉,烈士。
孙福,生于解放后的大风浪中,自然既无文聘又无一技之长。开放后夫妻只得摆个烟酒小摊,风里来雨里去,为生计而奔波,几十年如一日含辛茹苦,似乎碌碌无为。然三个子女中,一个博士、两个硕士,这种情况若出现在一般家庭,人们也许会把孙福夫妻捧为民间教育专家,而出现在桥南孙宅孙家,这种情况好像又存在某种必然。
民国至今孙宅孙家虽经历了多次战争及政治运动的洗礼,可统计的整个家族子孙105人中,大学及以上学历者(不包括前清功名)仍达37人,约占人口比例的35%多,而现在全国大学生占全国总人口比例约为8%、改革开放前全国大学生占总人口比例约为2%、民国时期全国大学生占人口比例仅万分之八,也就是说民国至今大平均全国大学生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约为1%,孙宅孙家的大学生比例数是全国平均数的35倍。有人说孙家出人才是因为孙宅大院的风水好、也有人说是因为孙家祖坟的风水好,而今天孙宅大院已基本无人居住、孙家祖坟已被毁多年。说到底,其实只是门第人家的教养,更多地吸吮了中华传统文化乳汁,形成了自己的家风、家教体系。
桥南孙宅孙家绵绵影响着这一方水土—一孙家在人们的羡慕中默默影响着羨慕她的人们,毕竟钦佩、羡慕直至崇拜都是自发模仿、学习的原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