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厨顾玉祥

大厨顾玉祥

□陈静

上世纪初,顾大胆一根扁担挑着幼小的孙子孙女,一路逃荒要饭从河南来到淮阴孙圩子扎下了根。凭着种瓜技艺给孙家地主打工养活一家三口,艰难度日。(《扁担顾大胆》)

挨到孙女出嫁,孙子也十五六岁了,也到该学艺撑门庭的年龄了。一天,二太爷孙照寰派人叫来顾大胆说,你孙子老大不小了,就跟徐登富学习厨艺吧。徐登富是地主家有名的大厨,红白喜事,二三十桌,十八般技艺都能拿得出手,特别是八大碗中的白酥鸡更是远近闻名。顾大胆遇到这样的好事,感激涕零,连声称谢。

顾大胆的孙子名叫顾玉祥,学艺的过程并不简单。一开始管家对他也是百般刁难,不让他进厨房,而是让他劈柴,担水,扫地,尽干些粗活脏活重活。顾玉祥一声不吭,默默地把吩咐的事情一一地做了。

有一天,顾玉祥在西间房扫地,突然发现床下有五块银元,按耐不住怦怦狂跳的小心脏。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钱,他一阵欣喜,拾起地上的银元,刚要往怀里揣,忽然想起爷爷来时的忠告:从小偷根针,长大就能偷头牛。不义之财莫伸手!他悄悄地把五块银元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一会儿管家发现桌上的银元,就批评他说,你做事不细心吧,洗脸洗到耳后跟,扫地扫到墙后根。你去西间房再看看,地扫没扫到边啊?顾玉祥心想,除非床下墙旮旯没扫,就拿着扫帚再到西间房床底下一扫,果然又扫出一块银元。他红着耳朵对管家说,这是第六块银元。管家接过银元颔首微笑,原来这是专门针对他精心设计的一场考试。

通过了这次考试,顾玉祥才准许正式进厨房向徐登富拜师学艺。穷苦人家的孩子,从小就失去父母,是爷爷苦苦挣扎把他养大,所以他格外珍惜这次机会,勤奋钻研学习,经过一年的磨炼摔打,基本上把师父的手艺都学会了。第二年又学会了师父酥鸡的做法。

正当顾玉祥艺成精进的时候,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袁世凯上台做了83天短命皇帝,后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二十出头的他,恰逢乱世,虽狼烟四起,土匪横行,但孙圩子在省议员孙照寰的护佑下一直平安无事。此时顾大胆已经80多岁了,该为孙子考虑婚事了,在孙照寰的直接关照撮合下,顾玉祥娶了媳妇成了家,第二年就抱上了白胖小子,因为是顾大胆的第一个重孙子,小名就叫大重子。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顾大胆终究没能等到二孙子的降临,驾鹤西去。

二太爷孙照寰和仁慈医院院长林嘉美(美国人,人称林四先生)是割头不换的好朋友,两人都豪侠仗义,气味相投,经常在闸口的小酒馆会面。

公元1929年,也就是民国十八年,这一年西北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旱。这场旱灾,也波及到了苏北地区。这一场大旱给西北及华北地区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年馑,连路边的树皮都被扒光了,路上随处可见饿死的人。据说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个可怕又凄凉的民谣,叫做“民国十八年,人吃人,狗吃狗,鸦儿雀儿吃石头,老鼠饿得没法走……”

民族危难,救民于水火。于是两人就在水渡口和孙圩子,一南一北设立粥厂赈济灾民,一时传为佳话。

三十年代某一天,林四先生第一次来孙圩子,是骑着自行车来的,第一次见到洋人,第一次见到洋车,村里人都感到好奇,里三层外三层围观,惹得林四先生“哈喽哈喽”直叫。

第一次接待贵宾,拿什么招待呢?二太爷一筹莫展,喊来顾玉祥商量。此时顾玉祥已经升任大厨,原大厨徐登富已经到仁慈医院做大厨了。顾玉祥灵机一动,说除了白酥鸡,再准备一个特色菜,就用当地的土特产玉米棒芯,即未成熟的新鲜玉米笋做一道菜,其它都好办。二太爷也觉得他的主意不错。

宴席开始,八碗八碟:狮子头、软兜长鱼、白酥鸡……等到玲珑剔透的清炒玉米笋一端上来,林四先生感到好奇,他什么山珍海味没尝过,唯独没见过这道菜,夹一筷送入嘴里,玉米笋脆嫩香爽,满口生津,回味无穷。忙问这是什么菜?二太爷介绍说“玉米笋”,待到酒足菜饱,林四先生“ok,ok”直夸菜做得好,他们终于见识了顾大厨的厨艺了。

师父徐登富在仁慈医院做大厨,干得风生水起,一直到1948年,仁慈医院迁往镇江后,他又到地区医院即现在的市一院掌厨,一直干到退休。在他的介绍下,顾大厨又到地区医院顶替接过了大厨的重任。

顾大厨在地区医院干了几年以后,大儿子耳濡目染也跟他学会了厨艺。后来父子俩又一起到张集农具厂做厨师,一直到年老,大儿子接班顶替。十里八庄遇有红白喜事都来找他们帮忙,他们也是有求必应。

顾大厨厨艺精进,事业有成,子嗣也很旺盛,前后一共生了八个子女(七个儿子一个女儿)。八个子女除了老大没有子嗣,继承了他的厨艺,其余的都开枝散叶,兴旺发达。

顾大厨秉性耿直,跟他的爷爷顾大胆一样,为人豪爽仗义。每逢要饭的到门口,他总要多给一些。一次,老婆用干瓢搲了小半下粮食准备给要饭的,被他撞见一把夺过说道:“小窟爬不出大螃蟹!”直接搲了满满一下倒进了要饭的口袋。其实那个年头谁家都不富裕,也许他小时候跟爷爷讨过饭,更能体会到要饭的滋味。

顾大厨拾金不昧,从不贪财。一次赶街路过孙大泓小木桥,发现桥边有一个碎花布包裹,捡起一看,里面是整整七十块钱。五六十年代七十块钱可不是个小数目。他抬眼一看,只见前面不远有一个妇女急匆匆赶路。忙追上去问,有没有丢东西?妇女慌忙摸摸口袋,“妈呀,钱没了!刚才在河边洗手的,那可是孩子救命的钱啊!”说话间眼泪已经下来了。多少钱啊?七十块钱,早晨刚刚借的,孩子在医院住院急着要交住院费呢。哦,看看这是不是你的钱。妇女接过钱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大爷啊,谢谢啊,你可救了我的命了!”顾大厨连忙扶起妇女,安慰道:“不用谢,快去交钱给孩子看病吧!”

顾大厨大公无私,忠于职守。六七十年代,大集体时候,他七十多岁了,负责生产队看青,每天手拿粪勺、挎着粪箕,在大田边转悠。只要他咳嗽一声,无论是稖地、麦田,还是花生地、豆稞,都不会藏人的,因为人们都知道顾大厨的厉害。半天转下来,他的粪箕也满了,不是背回家倒自家粪坑,而是绕道也要倒生产队大集体的粪坑。

顾大厨脾气刚烈,教子严苛,说一不二。虽然不识字,但从小就灌输孩子:做人要诚实守信,要行的正,做的端。八个子女在家都很孝顺,无一敢忤逆违拗。在外不准贪图便宜和不义之财,要尊老爱幼,乐于助人。

顾大厨小时候就听爷爷讲过义和团的故事,也知道父母是参加义和团为国而死的。他继承了爷爷刚直不阿、忠贞爱国的情怀。他经常告诫孩子:有国才有家,男儿当报国。八个孩子四个送去当兵,四个儿子个个出息,半生军旅,戎马倥偬,两个副师级,转业退休,在南京定居,一个正营级,曾在新疆和巴基斯坦任工兵连连长负责筑路,后转业在区工商局退休,一个在新疆退休,现在乌鲁木齐定居。如今都已是耄耋、古稀之年。

厚德传家久,行善济世长。1990年2月,84岁的顾大厨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送葬的时候,他的子子孙孙,外加重孙辈,家里就是几十口人,再加亲戚朋友,队伍绵延里把路长。

作者简介:陈静,男,1961年7月出生,原名陈永明,渔沟中学毕业。闲暇时偶有舞文弄墨,信手涂鸦,发些感慨,很少有文章发表。平时喜欢寻石访仙,游山玩水,疯疯癫癫,常被戏谑。曾在《淮海晚报》、《淮阴报》发表过几篇小文,《一段令人难忘的奇缘轶事》收入《淮阴文史资料》第二十三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