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治疗副反应大不如不治?肺癌治疗那些需要知道的事
治疗前,有些患者对不良反应过于小心甚至抗拒治疗;治疗中,有些患者反而对不良反应过于大意,不重视随访。本文对话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肺三科主任周清教授,指导患者正确认知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看到癌症患者视频分享抗癌经历,很多网友会质疑,癌症患者怎么还能拍视频?不是都应该卧床不起,脸色很差吗?
周清教授:公众想象中的晚期癌症患者是卧床不起、脸色很差和非常消瘦,完全不能正常工作生活,更不可能去旅游,这是一个认识误区。
肺癌治疗经过多年发展,患者生存期增加,生活质量也大幅提高。患者旅游度假,视频分享生活,非常正常。我们也建议患者保持正常生活状态。
我有一个病人,确诊时已经是晚期肺癌。他问我,自己希望能看到儿子结婚,能等到吗?现在他儿子不光结婚了,两个孙子一个7岁,一个2岁多。他现在带孩子,定期随访、治疗,拿了药回家该干什么干什么。这是很多病人的缩影,随着免疫治疗的应用,这样的晚期患者越来越多,目前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挺高的。
有没有一种没有不良反应、特别安全的治疗方案?
周清教授:不良反应是治疗肿瘤的过程中药物对正常脏器的一些副作用,不良反应发生率已经随着医学的进步逐渐降低。
不少人觉得化疗后,患者生活质量很差,没法吃、没法睡,甚至不如不治。实际上化疗也在升级换代,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大幅降低。
化疗有非常强的致呕性,以前没有很好的止呕药,病人治疗后可能呕吐得非常厉害。现在化疗致呕的能力下降了,同时又有了很好的止呕药物。病人化疗后,不仅没有明显的呕吐,可能胃口都不受影响。所以不良反应已经可控,即便有一些,也不会太影响生活质量。
要正确面对不良反应,在治疗随访中,保持对不良反应的关注,及时发现和医生沟通处理,不能因为担心不良反应就不治疗。
随着肺癌治疗时间增长,不良反应发生的概率会不会随之增加?是否只要用药就要一直追踪或者监督?
周清教授:的确要定期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同个体用同样的药物,不良反应轻重不一。有些病人耐受性非常好,长期用药过程中也没有什么不良反应。
即便这样,也要定期复查,做好不良反应监控。对于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病人及要时向医生反馈和沟通。医生或是调整药物用法,或是改变药物剂量,通过各种手段让病人达到耐受程度,最终目的是既控制肿瘤,又不给病人带来太大的不可耐受的毒性,找到最佳疗效和最佳安全性的平衡点。
免疫治疗相比化疗,毒性更低,不良反应更少,针对PD-L1高表达的患者,可以进行“去化疗”的免疫单药治疗;对于PD-L1表达没那么高的患者,可采用免疫+化疗的治疗方式。对化疗耐受情况非常差的患者,也可考虑免疫单药治疗。任何病人接受新的治疗方案,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跟医生充分沟通,反复磨合,找到后才可以长期稳定持续的用药。
一般来说,新治疗方案后的1~3个月是重点关注时期,三个月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会比较稳定。但随着药物使用时间的延长,会有一些不良反应慢慢出现。因此患者要坚持复查,做好定期检测。老年人和患有其他疾病的人要更加积极和慎重。
老年人的病情可能会通过家属转达,您希望他们在沟通的时候注意什么?
周清教授:老年人体质弱,有时不方便来医院,我们建议有一个固定的家人完全掌握其治疗情况,必须能准确地向医生传递治疗中的问题。
前几天门诊,一位患者家属反馈老人胸痛。但胸痛是肺癌常见症状,原因很多。我仔细询问疼的部位,疼了多长时间,疼的部位表面有没有什么变化,但家属完全回答不了,这就可能延误病情。后来老人来了医院,从前胸胸骨一直到后背脊柱,一大片典型的带状疱疹,但家属和患者都误以为是肺癌的疼痛。我建议他快点去看皮肤科,这么严重的带状疱疹不及时治疗,可能留下后遗症,造成长期严重的疼痛,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所以医患沟通非常重要,家属要准确传递信息,否则把简单的症状当成不良反应,或误判成肿瘤的问题,可能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