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疑】被发放者的蹦跳、雀跃是假装还是真实?

黄明中师兄说:“我曾在零几年与一个上海练吴式的推过手,是马岳梁那一支的。没有与他推手之前,在网上看吴式推手一跳一跳的总觉得怪,怀疑是不是假的?推手时被我封住或被我拿住劲时,他就一跳一跳的,我未封住他或未拿住他的劲时他就不会跳。我想这可能是怕被发出去的一种自我化解吧?这是我的推测,不知道这样的推测对不对。这确实是容易被人误解的。”

刘军师兄说:“黄师兄推测正确!推手被封住后如果遭遇对方猝然发劲,脚步捯饬不及,容易跌倒;而主动跳跃会将抛掷的冲力在空中消解,落地就平稳了。十年前在正觉山庄我与达州拳师王某某推手,一掌将其打出两丈开外,他以急步小跳稳住了平衡,此事王建强师兄在场亲见。”

王安印师兄说:“黄师兄和刘军师兄说的情况现在越来越多了,我2019年收了一个合肥的弟子,也出现这种现象,它有些推手基础,在90年代初期在重庆上大学的时候开始学习太极拳,和我推手当我发他时,确实也是这种跳法,我就问他是不是故意的,他说不是。我说不许这么跳法,结果他说尽量不跳,但明显反应迟钝些,不过锻炼一段时间,现在不跳感觉比以前好多了。这种跳跃反应应该是长期形成的,是为了避免危险尽快脱离虎口的一种自然反应,通过训练是可以改变的。”

金廷军师兄说:“我前段时间有与上海马岳梁的弟子朱方泰老师接触过,他对雀跳的解释与刘师兄大同小异,他们认为跃跳并不是输了,而是不想和你硬顶,跃跳除了消解对方劲力外,还不会受力上身,正所谓‘顶不住,就不顶’。”

靳树明师兄说:“我离北京近,对凌空劲好奇,去北京一老师那里亲身体验过。他发人不接触,我用太极内功稳住心,当时追了半步,他也惊讶了。如果再来我会动也不动了,那是一种惊吓的感觉。我教徒弟时自然发放,有灵敏度高的爱跳,灵敏度低的推倒也跳不起来。”

靳师兄说的蹦跳灵敏度与听劲、松功、意识引导等都有关系。

我也与几位吴式太极拳师交流过推手技艺,得知在吴式太极拳推手的训练中,被发者往后的一蹦一跳是卸力养气的练法,不顶劲而雀跃卸力,有利于养气养生。这种一蹦一跳的动作在《打手身法歌》中得到说明:“被打欲跌须雀跃,巧挤逃时要合身。”如在被发失重欲跌时,可以运用“雀跃”的技巧,使自己恢复稳定,这样能减少意外倒地跌伤的几率,一蹦一跳的“雀跃”是顺势而起的化劲动作,与假装往后跌的连蹦带跳是有所不同的。不同之处是守稳身体动态重心的“合身”。至于有些人做不好雀跃,甚至过于夸张或假装,那是另一回事,我是不认可的。但是,正像有人把手臂掤劲练成硬顶势,如因这样就否定掤的劲法技法,不见得是合理的。同理,对“雀跃”也要辩证看待。

太极拳名师马海龙在他主编的《太极法说与吴家太极拳》中说:“先曾祖全佑(1834—1902)受业于宗师杨露禅、杨班侯父子,在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以柔化为主的风格,遂创吴氏太极拳。”我认为,出自杨家太极拳的吴式太极拳这种既卸力养气又能减少意外倒地跌伤的练法,是值得我们杨式太极拳爱好者吸收其有用部分来学习的,然而不要全盘照搬。比方说作为陪练,吸收雀跃的有用之处,遇力触劲就轻松“雀跃”,我认为是不错的。值得注意的是:运用“雀跃”的技巧,不一定要明显蹦跳起来的,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学“雀跃”的灵性顺势而已。

有一次,我教徒弟做陪练推桩时,推了十几下,那个陪练弟子说被推按的胸部皮肉有点辣痛,故不想继续陪练下去了。我当场指出,这是陪练人本能的或多或少有些相顶,故推者练推不爽,守者皮肉不舒服。后来教陪练弟子遇力触劲就“雀跃”的理法,待熟练掌握恰到好处的“雀跃”,陪练被推三、五十下也没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