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瞧不起卖萌片,但卖萌还是如此“猖獗”呢?

我经常会在豆瓣等影评区看到评价一部动画,“XXX动画不就是一部卖萌(肉)片吗,一点内涵都没有”等等云云,这种言论,我可能在10年前就有所耳闻了,到现在还不绝于耳。

很多喜欢一些“黑深残”的内容的,严肃剧情的观众,非常厌恶那些没有明确故事主线,说喜剧不喜剧,也似乎毫无故事重点的日常动画,尤其是主打美少女的日常动画,称之为“卖萌片”,但事实上,在日本动画中,这类作品在近10年来都是非常受欢迎的,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这很正常,但为什么一些人会对产生这样的偏见呢?我的观点一直没有变,就是因为有偏见的人,总是对事情的整体没有充分的了解和领悟。他们可能从一开始,就对所谓的“卖萌片”有一些误会。

1、影像作品的主要目的是“娱乐”

其实影像作品,从一开始起,它主要的目的,就是两个字,“娱乐”。

早期的默片,也就是没有记录声音的影片,据说在公开播映的时代,为了增加作品的趣味,不让观众觉得无聊,会在播出影片的同时找音乐演奏家进行同步的演奏,而让观众感受到一种快乐,而这种演奏,往往是随即的,毫无疑问,影像作品在诞生之初,追求的就是一种娱乐性。

如今的影像作品,无论是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谈话节目,纪实作品,还是动画片,绝大多数的目的都是为了娱乐大众。

影像创作圈,“纯粹的艺术家”是不存在的,因为在谈艺术,谈高大上,谈作品的“内涵”之前,最基础的是做出有趣的画面,这也是因为被影像的原理所束缚——观众不得不在影像播放的时间内,一直盯着荧幕,如果播出的画面哪怕有半分钟是令人觉得无聊的,这对观众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想象一下一场2小时的电影,如果有40分钟都是温吞的情节发展,画面上的逻辑也令人难以理解,一定是非常难受的。对于创作者来说,无论有多么高深的见解,想要通过画面感性的告知观众,是做不到的,必须遵循一些原则,当然,能够上升到“艺术”的范畴,那是最理想的情况,但绝大多数的创作者,仅仅是做到娱乐大众,已经算是相当成功的了。

所以公开的影像作品,除去那些宣传为目的的内容外,绝大多数的影像作品,尤其是动画片的第一目的,是娱乐大众。

如果清楚了这个影像作品的前提条件,那么,充斥着美少女,甚至不惜擦边卖肉,也要讨好观众的画面,就并不难理解了,因为这些直接的视觉刺激,绝对比你做一场高大上的演说,或者用枯燥的言语去描绘你的理念,要真切传达给观众,没有一定的水平积累,甚至是天赋,是做不到“有趣”二字的。所以用美少女,这种形象上就可以说服一些观众的内容来支撑画面,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也正因为这种形式的有效,所以卖萌动画依然会在不断出现,刷新。

2、作品追求通俗的“卖点”

影视作品是追求一个通俗的“卖点”的。所谓“通俗”,说的是“让观众能够看得懂”的内容,而“卖点”就是作品出挑的部分,是一个高潮。

仔细观察电视动画,其实大都会做出起伏,一般剧情的高潮都会做在后半部分,你可以把一集的剧情的高潮当做这一集的卖点,把剧情整体的高潮集数当做一部剧整体的卖点。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没有“卖点”呢?

那么就需要创作者来制造卖点。美少女,就是一个非常容易说服大众的卖点了,至少在喜欢看动画的圈子里,靠着漂亮的外表,娇嫩的声音,和塑造出的各色的性格,靠着角色的设计,就可以说服观众的卖点……一些创作者苦心去塑造自己心目中黑深残的剧情,却没有很好的表达方式,观众得不到他想要表达的那个点,一部作品就毫无疑问会变成冷门的作品。因为观众比起去理解你想表达的黑深残,不如给他们直接看美少女卖萌更有趣,更容易GET到作品的卖点,所以“通俗”其实降低了作品鉴赏的门槛,拿美少女做卖点,很接地气。

3、卖萌片未必就只有卖萌

最后就是,“卖萌”要卖得好,也不是这么简单的。

每年日本要出多少部美少女主打的动画片?每个季度都会有几部。但是真正被人记住名字的,却并不多,说来说去也就是那些。这就是因为,千篇一律的展现美少女可爱的地方,并没有成为作品绝对的成功点。

一部主打美少女的卖萌片,要做到令人过目不忘,还是需要创作者们的心血和技术在其中的,例如浮夸的演技,巧妙的节奏控制,精心设计的高潮桥段,这些都是创作者们的功力,不是每部日常都可以叫《素晴》,不是每部卖萌片都可以叫《轻音少女》的,一些独自的小动作,小表情,每一个镜头景别的设计,不同角色的萌点,都会作为很多标志性的东西留在观众的心目中。

观众是敏感的,虽然观众不专业,但是观众很容易区分作品的好坏。

所以卖座的作品,你都能在它们身上找到共同的特点,不卖座的作品,你也容易在它们身上找到共同的缺点。

所以,在你瞧不起那些卖萌作品的时候,事实上除了你不喜欢这种类型的作品之外,很可能就是一种因为缺乏认识,而导致的偏见。

卖萌片无罪,作品都是需要追求娱乐性的,观众也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