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燕生 ‖ 现存最早的一幅燕国地图

北京建都悠久,自春秋战国时期起,古燕国的学者就绘有地图。当时,地图是国土的象征,献图即是献地,于是在战国末年,便有荆轲献地图,“图穷匕首见”的故事。不过,历经两千年的版荡流离,由先秦人手绘的地图早已不复存在。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一幅燕国历史地图,是收在宋人程公说《春秋分纪》中的 《燕地指掌之图》。

程公说(1171~1207),字伯刚,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进士,曾任邛州教授,后弃官隐居,专研春秋左氏之学,撰有《春秋分纪》《左氏始终》《通例》《比事》等书。其《春秋分纪》仿《史纪》纪传体例,以年表、世谱、名谱、书、事、世本诸体类分《左传》事迹,地图皆收在“疆域书”中,共十四幅。除《燕地指掌之图》外,还有《王畿列国指掌之图》《王畿指掌之图》及鲁、晋、齐、宋、秦、楚、吴等列国““指掌之图”。

《燕地指掌之图》展现了春秋时期燕国的地理形势。图未标座向,四边注有邻界名,称“东接海”、“南接晋”、“西接晋”,"北接狄”,由此知该图取位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与现代地图标示法相同。图中用双线绘出涿水、涞水、易水、沙河、唐河等十几条河流,以山峰图案标出狼山、高是山、北岳常山等山岭。山川及部族国名皆圈以方形字框。古燕国地名下多注有宋代地名,不圈字框,以示区别,是典型的历史地图绘制形式。另外,若干发生过重大历史事件的地名旁,还注有图说,如“无终子”,旁注“晋灭肥,肥子奔燕受封于此”;“中人”旁注:“中人,鲜虞地。昭(公)十三年,晋荀吴自著雍,以上军侵鲜虞及中人。”这种图中有说的绘图方式,在现存一些宋代版刻地图中十分常见,总体看来,该图绘制清晰简明,诸地名的标位也比较准确,不失为古地图中的佳作。尤其是就北京地区而言,是仅存的一幅出自宋人之手的燕国历史地图。

程公说的《春秋分纪》流传不广,该书所收地图的重要价值也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一九八五年,笔者作《宋代版刻地图考录》时,便先收是书所载十四幅图。后来,在《永乐大典》卷四千九百零九“燕国”条看到一幅题为《燕国分野之图》的插图,附于引书《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后,仔细考察,这幅《分野之图》毫无天文分野之意,实为表示春秋时期燕国辖域的历史地图,现存《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的明刊残本和抄本亦不载地图。又考图中注有宋代地名,应出自宋人手笔。幸而《永乐大典》卷一万零九百三十五“楚国”条也收有一幅《楚地指掌之图》,图式与《燕国分野之图》别无二致。图的右上角还题有一行“程公说分纪”。

笔者按图索骥,在《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中找见程公说《春秋分纪》,居然还是影宋抄本。《四库全书总目》云:“此本出扬州马日潞家,与通考所载卷数相合,内宋讳犹皆阙笔,盖从宋刻影抄者。”当时,乾隆皇帝为能看到这部稀见之书十分高兴,特作一首《御制题宋版春秋分纪》贺之,诗云:

分纪原通记,尊王义寓中。

年经国为纬,外抑内斯崇。

统万乃惟一,会殊则以同。

希珍传宋椠,遣暇可研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