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道明师与老子合一体悟《道德经》第二章(简版)

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fú)居。夫为弗居,是以不去。

语译:

天下人都知道美的东西之所以为美时,已经有了丑的观念存在了;都知道善的东西之所以为善时,已经有恶的观念存在了。所以有与无是相对分别而产生的,难与易是相互对比而感知的,长与短是以形状对比而区别的,高与下是相互比较而显现的,回音与发声是相应而和鸣的,前与后是相互随往而定论的(心生分别,善恶同生,利害并行,陷入阴阳矛盾的怪圈轮回不已)。

因此,明道之圣人则超越这相对之存在,处在整体无分别中做事,施行无言之教化,万物与百姓自然生发而不发号施令,生化万物也不据为己有,化育万物也不求回报,大功告成也不居其位。也不是不居其位,是心无分别自然而成(居“道0”。而用“德一”运化阴阳,不属有为,自无分别,自然无得无失),也无须前来往去(不动道场)。

悟解:

圣哲老子的教化首先是从对先天虚无之道的认知开始,让世人明白“道”生天地,天地生万物是一体无分别的演化过程现象。其间并不存在有无、前后、左右、上下、高低、善恶、美丑的相对分别,完全是一个全息统一、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宇宙万物的生灭循环皆纳入“道”的统一演化。这就是原本存在的自然大道之理。

有道之人居“道(0)无”,用“德一”去运化阴阳而心无分别,自然超越了阴阳而不受阴阳矛盾的制约,自然能以道统御天下。

可世人不明其道理,离开0(灵)源大道而驻足于具体事物表象过程中妄加分别出大小、高低、上下、善恶、美丑……,于是天下就有了分别取舍和争斗现象产生,原来自然和谐一体的大道法则规律不见了,代之而起的是各自立足于各自或小集团的立场观点,并依据个人的爱好及是非标准去分别框定社会事物的利害得失,于是相对出现了重重矛盾,矛盾的斗争与社会的混乱自然不可避免的产生了!正所谓“道开一源,下生百端,百端之变,不得不乱”。

世人正是由于产生了分别心,于是便立足于自我基点上对人或事物产生了分别取舍与争斗。即取美弃丑、取善舍恶,并由此引发矛盾争论争斗乃至战争。由此人类的思想与社会便开始变得繁杂而混乱起来。

这好比一湖平静的秋水突然被冷热对流之风泛起了层层涟漪。而世人面对层层涟漪进行分别取舍,岂不知层层涟漪仅是风吹湖面的表象,且处在不停地生灭变化中。

正如叔本华所讲:“生命是一种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是痛苦,满足了便是无聊,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明道之圣人因为明白“道”之整体无分的真理而心不生妄念分别和取舍,仅循“道”自然而行,一心不动。

具体的表现就是自然做事,不言好坏美丑分别,没有个人的私心杂念,一心清静,始终如一,与道同步同行,而万有福德与道力神通自在其中!无需去与他人争斗索取。

这种高尚完美无欲无争的道德,犹如先天地而绝对存在的永恒之道一样,虽然它能生天生地,孕育主宰万物,但它并不为此而居功占有。它不居高位,自在高位;它无来无去,又无不来无不去!

说明:悟解者:惟一真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第二章精解及译文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 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 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 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在<道德经> ...

  • 有道明师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简版)

    第七十八篇原文: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正言若反. 语译: 天下柔弱的东 ...

  • 有道明师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九章(简版)

    第三十九篇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为天下正.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 ...

  • 有道明师解读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简版)

    第二十一篇原文: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huǎng)唯忽.忽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忽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 ...

  • 汉简《老子》下经第二章

    汉简《老子》下经第二章

  • 《老子》译注|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①: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②.故有无相生③,难易相成,长短相形④,高下之相倾⑤,音声相和⑥,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辞⑧,生而不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二章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明太祖注:国王及臣庶,有能行道者,笃能行斯大道,勿于道上加道焉,善上更加善焉.凡以巧上此二事者,美则美矣,不过一时而已,又非常道也.故美尽而恶 ...

  • 老子道德经第二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 ...

  • 读《老子》王弼注|第二章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美者,人心之所樂進也:惡者,人心之所惡疾也.美惡,猶喜怒也:善不善,猶是非也. ...

  • 《老子校释》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謙之案:淮南道應訓引下句作"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彭耜曰:"達真.清源'皆知善之為善'上,並有'天下'二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