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无锡 | 老明信片上的城南旧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
一部老电影《城南旧事》
以清新隽永的散文镜语
追溯了一个时代“童年往事”般的心路历程
成为时代的经典影片
无锡的城南如今已是繁华之所
饱含着现代的气息
仅在清名桥畔枕水人家
尚能寻到些旧时的痕迹
而一组民国时期老明信片的曝光
再现了无锡城南水弄堂的往日光景
1
老明信片上的城南
河道狭长,有古桥建于其上,其间有小船往来,或为居民交通之用,或为运送柴草等物。河道两旁,白墙黛瓦,典型的江南民居林立,岸边的大树多有倾斜至河道者。有民妇系围裙在河边清洗,不远处有小船靠岸暂歇。
这是郭康平收藏的四张老明信片上展现的水乡水弄堂风景。这四张老明信片上拍摄的场景为无锡城南的水弄堂,从图中人物的衣着式样来看,拍摄的时间应该在民国初期。其中三张明信片底部有显眼的英文标注,意为“运河场景-无锡”和“K.&W出版社”。明信片上的景象当为外国人拍摄,由外商开办的出版社制作发行。
明信片完全属于西方的舶来品。清朝末年,一些西方人把他们在中国看到的“东洋景”拍摄下来或画下来,再筛选出其中的佳作印成明信片出售,另一些西方人到了中国买了贴上中国邮票寄回遥远的西方。在他们眼中,江南水弄堂独有的韵味当是古老东方惊艳之美的代表。
江南唯以水弄堂最有生活气息,无锡城南也是如此。无锡的水道有弓河、弦河、箭河之称,都是依水道形状命名而成。弦河为直河,从北门一路直通到南门,出南水关接大运河。弓河为弯曲形状,沿城脚转向,便民桥就跨在弓河、弦河之间,弓梢之处,也是二下塘和三上塘的交汇点。
2
无锡版“清明上河图”缩影
彼时老无锡的城南还未有今天这般闹猛,仍保留着农村的气息,互相串个门、帮个忙,隔壁乡邻哪家包了馄饨,必定是要给邻居送一碗之类。水弄堂两侧,即是居民的住所,也散落着各式各样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小店,杂货店、老虎灶、理发店、面店、舂米店、剪刀店、香烛店……一派热闹的场景。可以说,老无锡的城南,就是无锡版“清明上河图”的缩影。
便民桥是一座穹形古桥,据县志记载,建于康熙十四年。桥北面就是二下塘底,靠桥边有座尼姑庵,桥南面的城墙下却是一座名为“小南海”的和尚庙。这种尼姑庵与和尚庙隔河相望,亦是不多见的。
旧时,每至夏天便易发生时疫,二下塘的居民为保身体无恙,每年少不了都要诵个经拜个佛。佛事便由尼姑庵里的尼姑发起,就在“小南海外”的过街棚内搭个临时佛台,由尼姑照本宣卷。宣卷在某种程度上等于说一场小书,所以周边的老太太是非常乐意参加的。
江南水乡,出行的交通工具自然以船为主。民国初年,无锡开始流行起黄包车,但碰到有石级的石桥,黄包车便无可奈何了。为此,当时的地方政府在弓河上建起了一座木桥,取名为“致和”,这座木桥将上塘与二下塘和三下塘贯通起来。致和桥在上塘一面开有一个老虎灶,专门供应热水,凭水筹买热水。所谓“水筹”,就是用小竹片做的代价凭证。十二根水筹作价一个铜板,每一筹一瓢水。那时盛水的器皿大都是锡壶或紫铜壶,到了现下这个寒冬季节,当地居民还会去灌汤婆子暖手、暖被窝取暖。
在南上塘正对南市桥桥堍有家杂货店,油、盐、酱、醋、火柴、草纸、肥皂、香烟样样有售。与现在不同,当时的香烟既可一包包买,也可以一支支买。当时的香烟牌子也比较多,有老刀、美丽、大联珠等,牌子之间为了抢生意,就在烟盒里附赠画片,内容多为历史人物和风景,比如隋唐演义人物、封神榜人物之类。当然,这都是孩童们的心爱之物。
“压面店”也是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但它不光卖面条和馄饨皮子,还带卖油条、烧饼等点心。早先还没有压面机,完全靠手工操作,很是费时费力,但手工压出的面条质量好,用无锡话来说就是“有韧性”。
过“望湖门”进城后便是上塘街了,那里有家剪刀店,出售菜刀、剪刀之余,也提供磨刀的服务,主妇们的菜刀或剪刀斫钝后便会拿去削磨。这家店还兼做多种副业,特别有意思的一项就是人工敲瓜子肉卖给糕饼店。敲瓜子肉的多为孩童,孩童们闲着也是闲着,也乐得赚几个零花钱。每人一个小铁锤、一升瓜子,在他店门口摆上小茶几和凳子,报酬按每升瓜子计算。
出了南门吊桥,分三岔路通向三个不同的方向:正面大道直通苏州,路边有家热面店很受当地居民的喜爱,因为店家用脆鳝作浇头,所以生意一直特别好;左边通往南禅寺;右面则经带钩桥通往夹城里。以前无锡县因地处原有外城和“望湖门”城墙间,夹在二个城墙之间,故有“夹层里”的称谓。
无锡老南禅古寺
出南门,过黄泥桥、跨塘桥、清名桥,到百渎港,就一路商业不断了。
3
城南的那些人物们
老城南虽不是富裕之地,但也是出了几个人物的,缪斌、华寿嵩都是其中数得着的。
华寿嵩为无锡前洲北七房人,在北七房小学读过书,现在的北七房小学设有“华寿嵩奖学金”。他192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解放前曾在南京国民政府交通局担任要职,与国民党内元老和军中要人交好。1933年,他买下塘南二下塘的一块桑园地,盖起了一座两层楼洋房,当时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赠其一联曰:“大贤处平陆,华族出高阳”。1941年,华寿嵩出任国民党军班部交能司少将料务处长,被派往美国随宋子文协理中美租借法案,为抗日筹措资金。1946年,他在台湾创立了台湾省公路局,为该局首任局长。此后,交通事业成为他毕生的事业。
华家隔壁隔开一条小弄堂,就是以做包头生意营生的王家,乡邻平时皆以王包头家相称。他的女儿王翠英后来走上革命道路,后在西北嫁于西北军将领高桂滋。在当地乡邻眼里,也是极其风光的一件事情。
希夷道巷口住着此地唯一的缙绅之家朱龙湛一家。朱龙湛曾为荣德生的私人秘书,荣德生对其一直很信任。他的祖父朱春泉是无锡城里的名医,其父亲朱梦华是有名的文人,可谓诗书画三绝。朱梦华曾师从锡邑名画家华海初学山水画,常与吴观岱、胡汀鹭等交游。当时,朱梦华曾仿照《清明上河图》绘制过一副无锡民俗长卷,上有多位名人题咏,一时间传为美谈。实业家荣德生仰其大名,特在梅园开豁然洞读书处,仿照旧时书院讲学方式,聘其为文史主讲,培植荣氏子弟。
南门三上塘靠近内城河边,有座华氏宗祠堂。民国成立后,华氏便捐出宗祠设立了光华小学,聘请西医卫质文为校长。缪斌小时即是在此读的小学,后来他发达后,提携卫质文为常熟县长,以报师恩。
4
商业区里的老字号
无锡城内,横跨直河的有好几座桥梁,其中以南市、中市、大市三桥规模比较大。
南市桥原来叫“济安桥”,据说建于唐武德年间。它的石栏雕刻的人物极为精美,因此又被称为“孩儿桥”。后来这座桥因年代久远而破败,元至治年间和明初,这座桥得以两度重建。
中山河,南市桥至中市桥段一景
出南门外的正面道路便是闹猛的商业区了,一路商店不断。过黄泥桥、跨塘桥、清名桥,直到伯渎港,十多里路两面全是各种商店。过南门吊桥不远处原本有座牌坊,牌坊对面有家名为“谢源益”的香烛店,专营批发,生意一直很好。每至年底,无锡城里的许多居民总会到他家购买守岁红烛。

中山河,南城门段一影

黄泥桥南的南长街上开有一家名为“黄兴记”的熟肉铺,每天中午才开始营业,店里出售的烧腊特别有名气,猪头肉、猪耳朵、五花肉、猪脚爪、猪肚肠、绕肝肠等,全被摆在大竹篓里出售。顾客只需报出品名及要购买的价钱,老板自会按需切出适量熟食,装在用荷叶衬底的竹编手篓里,再淋上一层老汁,浓香扑鼻。这里要特别说一下这个“绕肝肠”,用猪肚肠绕在猪肝上,做成一小个烧腊和熟肉在一个大锅里长时间炖煮,待其吸足油脂再取出食用,肥而不腻,这道正儿八经的无锡本帮菜,现下的年轻人怕是听都没听过。
伯渎港是老无锡有名的窑区,自明洪武初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窑区起自伯渎,经沙巷到公墓弄,过马场上、高步沿到墩上,过邱太桥、黄家桥,穿过陆清桥直至石街上,全程约四公里。百余座砖窑沿河延绵排开,终日烟雾弥漫,运河边运砖的船只来往不绝。所幸在今天,我们尚能从大窑路窑群遗址中,感受以往曾经有过的壮观场面。
渎港兴隆桥一景
如今的城南早已不是旧时模样,城市的许多旧迹早已淹没在历史的时空里。电影《城南旧事》中,随着女主角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而我们的“城南旧事”也已成为一段回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