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花田 ‖ 不器鲲 ‖ 风眼之殇
十
二
花
田
风眼,通常指热带气旋中心的气候稳定区域,一般呈现圆形,直径几到几百公里不等。热带气旋就是台风,因此风眼也叫台风眼。风眼处风平浪静又天空晴朗,风眼外的风壁却怒海澜涛似毁天灭地,风眼风壁让大自然的肆虐与安宁神奇合于一处。
中国自秦建立第一个统一的专制帝国以后,每到帝国黄昏,总会有一个风眼悄然形成。初始,它的存在是平常的,人们不觉有异。可它总会结合自身的特性,在一个众人还充满希冀的时候,荡起一阵飓风;飓风猎猎,以摧枯拉朽之势把支撑帝国大厦的梁椽卷入历史的灰堆,帝国的崩塌不可逆转!
皇城门洞是宦海,有海就有台风,有台风必有风眼。有秦以来,每个毁灭帝国的可怕风眼里,竟然都站着女人……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南巡路上。他一生有两大梦想:一、统一天下;二、长生不老;前者于公元前221年完成,后者意愿远强于前者,然终不得成。有一个女人,超越秦皇的智囊勇将,深深参与到这两梦之中。巴蜀郡有个神秘的寡妇,丹砂矿商,名为清。在秦国重农抑商的大环境下,清的丹矿事业一枝独秀,积累起令人咂舌的财富,有人估价有八亿万两白银,一个寡妇富可敌国。始皇发动灭国战争、修筑长城,她慷慨出资,仅长城物料采购就捐钱白金百万两。嬴政防火防盗防兵器,销天下金铸十二金人,唯独允许寡妇清建立自己庞大的私人武装部队。秦制苛刻,就是丞相李斯在嬴政面前也只能垂手而立,但这个清却可以和秦皇对坐而视。始皇笃求仙药,需要大量的丹砂炼丹,并在幽暗的皇陵地宫灌注巨量水银以成江河,据说始皇的金棺飘浮在银海上,或许他死后还在继续统治另一个时空的五湖四海。
她死后,秦修建怀清台纪念,之后祖龙没,再后大泽乡事起,秦国崩解。如今,清的水银成了阻止盗掘秦皇陵地宫的最大屏障。强调一点,太子扶苏的母亲不是皇后,秦始皇终身没有册立皇后,可清的一切早已超越了皇后。军饷、丹砂、水银、武器私卫,无一不是嬴政的禁忌,这个女人--清居然统统可以染指。这一切难道都是碰巧?我相信没有巧合!
据说以秦始皇陵为中心的周围,至今每到夏季,周围各县大雨滂沱,唯皇陵干燥独安,仿佛有一个肉眼看不到的障壁把雨气隔绝在外。这就是说从皇陵的地下喷涌而出的地气影响到了天气,或者吸收了空中的水气进入地宫。那么地宫吸收水汽干嘛?我想是用来降温的,把温度降到零下39度,水银就会成为固态的晶体。水银成为固态,才能解释为何千百年来以吨计算的地下汞海没有逐渐污染周围土地。水银瀚海的确是绝佳的防盗之物,盗墓贼一旦从上方开掘陵墓,汞晶体立即升温溶解,毒海会把整个地宫吞没。可它就像一柄双刃剑一样,最锋利也最脆弱。大胆推测一下,只要建造时埋下特制的凹槽,皇陵中很可能会出现专供皇室人员行走的“水银走道”,穿梭于水银晶体之间,直达地宫深处,只是进出口和内部路径不详,且知晓的人极少。
秦皇最大的愿望是长生不老。如果从生物科学的角度谈,只要人体细胞衰亡数量大大小于新生细胞,甚至干脆改变细胞性质,停止衰亡,那么长生不死就这样成了。在欧洲曾经有人终生醉心于炼金术的钻研,将普金属变成黄金。这一人为改变万物属性的行为在教会的强力介入后被封禁,炼金术被打成异端消失殆尽。可是有欧洲的图书馆留下的炼金笔记声称,发现了炼金的奥秘,炼制出了使人长生不老的和点物成金的魔水。再大胆推测一下,清的水银海是不是也有保秦皇不老的作用?她是不是在做同样的不死实验,所以嬴政才给了她那么多特权?她的封号是“贞”,而贞在古文中有占卜的意思,清是个巫女,这样她的与众不同待遇就似乎说得通了。欧洲的炼金术花资巨万,清的实验很可能是真正耗光秦帝国财政的无底洞。她是秦皇寄予厚望的改命炼丹巫女,提前离世导致实验失败,一切成为泡影……
清,或许才是破解秦陵地宫的密钥,清是本文中第一个出场却掩饰得最好,也最有故事的风眼。
汉袭秦祚,北击匈奴,西拓丝路,南灭南越,东狩蓬莱,一时风光无限。公元前33年,汉成帝继位,正宫许皇后一子一女双夭。成帝纳赵氏姐妹飞燕合德入宫,二女椒房专宠,气焰跋扈,数次扑杀后宫中有孕之佳丽,屡下房中猛药于成帝,帝暴殂且无子。更糟糕的是成帝后的哀帝、平帝均无嫡亲血脉承嗣,帝室叶脉的枯萎导致外戚王氏不断做大。大司马王莽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最终软硬兼施,夺政君太后的玉玺,以禅让的花招,硬生生将强大的西汉画上了句号。其后光复的东汉,再无复西汉的煌煌武威。史书哀叹:赵家新燕啄皇孙;真是一女废三代。
东汉末年,三国的烽火蒸腾,烧过了魏晋南北朝散乱的书页,焰尾焦黑了大业隋末。李唐帝国犹如凤凰涅槃,浴隋火而生,谱写出一个无可企及的辉煌盛世。彼时之神州--唐民富足,自信昂扬;唐人李杜,丰神朗逸;唐屋高瓴,危楼百尺;唐僧礼佛,西游东渡;唐皇挥斥、万邦来朝;唐都不夜,户籍百万;唐刀锋锐,人马俱裂;唐军铁骑,灭国拓疆;唐诗璀璨,朗朗上口;唐乐仙游,霓裳羽衣。这是一个世界史学家都认可的黄金时代,风眼却在公元724年悄然出现。
那一年,玄宗李隆基废王皇后,给予了武惠妃皇后礼节。若非武则天的前科,他会不顾帝国重臣们的反对直接立后。公元736年,贤相张九龄去职,在武惠妃的力荐下,代之以口蜜腹剑著称的奸相李林甫。李林甫为保相位,杜绝汉人边将积功入朝拜相,扶持安禄山等胡人将领做大做强,仅安一人掌握平卢、河东、范阳三镇兵马,军权遥落、帝枢不掌,为后来的叛乱埋下巨大隐患。由此,武惠妃的内宫,李林甫的外廷,安禄山的边军,形成朋党铁三角,整日蓄谋推翻太子李瑛,立惠妃子寿王李瑁为太子。公元737年,武惠妃设计骗太子入宫抓贼,太子等四人带甲持剑,一脸懵懂悉数被抓,随即被废处决。像不像林冲入白虎节堂?是不是施耐庵抄袭新唐书写小说啊?
害了太子自己也没捞好。史书记载惠妃自太子亡,夜不能眠,精神崩溃而死。她死了,寿王的太子梦成为泡影,还丢了自己的老婆杨玉环。杨氏入宫,杨国忠成为李林甫的死敌,缺乏后宫策应的李林甫死后被剖棺锉尸、全家流放。铁三角剩余的安禄山没了李相的制衡,终于在公元755年,假“清君侧”之名,发动了毁灭大唐的“安史之乱”。有人说玄宗宠信杨贵妃不理朝政导致失败,杨贵妃只不过是武惠妃的替身罢了,在她入宫的时候安禄山兵合三镇已经尾大不掉,豢养出饕餮怪兽的始作俑者是武惠妃。还有人说安禄山叛乱是为了夺美杨贵妃。垂涎美女?口号罢了。岂不知对于野心家来说,政治集团的倾轧自保和兔死狐悲的绝地反击才是叛乱的直接动力。我根本就不相信安胖子会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情怀!传说中唐代的大相士袁天罡曾说:亡李唐为武姓女。如今看来,这个指的并不是武则天。安乱初定,唐肃宗废去武妃一切皇后祠享,唐代宗即位又加废其贞顺皇后谥号,充分说明李唐统治者意识到了问题的根源,武惠妃才是那个风眼。
风儿吹过,长安宫灯無可奈何地熄灭了,尽管它曾经那么奢华夺目。灯灭夜路黑,历史进入又一个割据厮杀的时代--五代十国。漫漫长夜一直持续了百年,才又接续上了一个中原地区的半统一王朝--北宋。
如果把大唐比作一尊工艺精湛、辉煌流畅的金器,那么宋朝就是一件温润如玉、薄胎如磬的瓷器。金器坚硬无比,只溶于“王水”;瓷器易碎难复,踏埋于尘土。多少文人渴望梦回那个言者无罪的时代,酒醉前一吐心中之快,待醒来杨柳岸晓风残月,那是一段一觉慵睡自然醒的懒光阴。多少匠人挥汗如雨,穷一生呕血制作自己的器物工程,或可对抗可怕的时间流逝的金字塔陵墓被发掘后证实建自宋朝,金字塔不可能由奴隶建造,那是个全力以赴的工匠精神岁月。多少商贾凝望波涛汹涌的南海天际线,无数海峡沉船中的青花瓷已长满斑斑绿点,那是一个乘风破浪的航海大时代。瓷宋很精美,可惜太脆了。两宋一朝终不能建立安固的边陲,周围强敌环伺,辽、西夏、大理、金、蒙元轮番上阵,老赵家一口气儿就没倒腾过来。其实,老赵这口气本来可以理得很顺溜,理成世界最早最早的顺溜,偏偏半路杀出个高太后。
高太后闺名滔滔,出身尊贵。其曾祖是宋初名将高琼,母亲为北宋灭南唐、擒李煜的名将曹彬的孙女,姨母是仁宗正妻曹皇后。幼年时,高太后与丈夫英宗都在皇宫中嬉玩长大,曹皇后视她如亲生女儿。后来,仁宗和曹后亲自为两人主持婚礼,当时有“天子娶媳,皇后嫁女“之说,高后婚前婚后的居所愣是没变。这种军方世家与皇室之间的联姻,使得高太后未来在政治上的蛮霸埋下种子。
由于久居皇宫,从小耳濡目染,她颇具理政才干。然而,她的政治思想却极端保守,她和婆母太皇太后曹后一起反对儿子宋神宗的政治革新,与保守派大臣抱团掣肘,使得神宗的变法步履维艰。1085年三月,神宗在王安石两次罢相和西夏兵败的双重打击下去世。这时高后成为了新的太皇太后,拥立九岁的新君宋哲宗,随即垂帘听政。
高后刚一掌权,迫不及待地征召司马光入京拜相,起用保守派大臣全面废除新法,史称“元祐更化”。高太后不仅盲信司马光,委以重任,还在司马光死后,将其反对变法的措施执行到底。起用更多守旧派官僚,并驱逐大批革新派官员离开东京,从而激化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新旧两党在朝野拼命较劲,拉开了北宋党争最激烈、最残酷的时期。党争产生严重的内耗,支持变法和反对变法的大臣们甚至将普通的政见之争上升为意气之争,大家纷纷拿国事当出气筒使,北宋的政治走入了歧途。在军事上,奉行龟缩战略,放弃经营多年的边防城寨,辽国和西夏趁机步步紧逼,神宗时代的战争成果丧失殆尽。
高氏垂帘掌握大权达八年之久,军国大事都由她与几位元祐大臣处理,年少的哲宗对朝政几乎没有发言权。朝堂上,哲宗的御座与高太后座位相对,大臣们向来是向太后奏事,背朝哲宗,好端端的皇帝当成了背影守望者。哲宗十七岁时,以祖制亲政掌权,可高后却不肯罢手。少年老成的哲宗面对不将自己放在眼中的高太后和保守大臣,用他不合作的方式不断反抗,前者出于自保更不敢放权。
高后不仅在前廷干预朝政,把手还伸到了后宫。她派了自己的心腹宫女看管哲宗的私生活,不许他在宫中随意走动和接触女性,并严苛打压哲宗的生母朱太妃。小孩子对成长感到无比窒息,大大加强了其逆反心理,帝后关系由此进入死胡同。哲宗亲政后虽雄心壮志,奈何深陷党争身心俱疲,不几年便在痛苦的不甘中离世,还未留下子嗣。他之后,龙椅迎来了亡国之君宋徽宗,就什么都不用再说了。
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夸奖宋代是中国“自然科学的黄金时代”。日本学者宫崎市定认为,“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具魅力的时代。中国文明在开始时期比西方落后得多,但是以后这种局面逐渐被扭转。到了宋代便超越西亚而居于世界最前列。”我认为他这句话里的“魅力”一词值得推敲:宋朝的魅力就在于它是最早有希望从野蛮专制平和步入到现代文明的华夏王朝,就差那么几步之遥。毕竟,科学的飞速发展、商业的高度发达、国民的自由精神,需要以人为本的政治体制的同步配套,才可以让国家绽放出最美的文明之花。中国本有机会比英国早二百年就进入一个人文保障的大宪章时代。英国成功了,北宋失败了。
多聊一个堪称“错落之花”的对比事件。大学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和文明的综合指标体,“世界大学之母”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建立于1088年,那年正值北宋元祐三年。悠悠元佑啊,那几年老外在忙着开启民智首建大学,高后也在忙--忙着废新布旧喝隔夜茶。要不怎么说,没有对比就没有落差呢?
中国的英文单词是China,china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瓷器。宋朝立国三百余年,体恤民生,尊重知识,是唯一一个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本可以在历史的洪炉里率先炼成象征文明顶峰的瓷器。高后的守旧革杀掉了尚武精神和自我救赎,宋分北南两枝,积贫积弱终被外患倾覆。宋瓷碎于高滔滔,实在是令人扼腕痛惜。我大Song国子民就是没福气啊!
宋之后,中原地区接连迎来游牧民族铁骑的践踏,先是金国带来的“靖康之耻”,后是蒙元带来的“崖山之难”,中原汉文明的灯烛在历史的寒夜里,令人叹息地腾起一缕幽蓝的孤烟……
宋陨之后,蒙元帝国执行森严苛刻的社会等级制度,汉族虽人数最多,国民地位却最低,皇宫里是不可能允许汉妃坐大的。元朝末年,一位来自朝鲜半岛的高丽女子粉墨登场:她是高丽王朝大贵族总部散郎奇子敖之女奇氏,史称“奇皇后”,元朝中原政权的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第三任皇后。她刚入宫时只不过是个专司倒茶的宫女,由于容貌妖冶,很快就得到顺帝的宠幸,气得皇后找来干粗活的棰头狠狠地责打她。皇后被废,奇氏因生下两位皇子,续封为次后,为早日转正,她在外廷寻到支持者奸相哈麻,结成政治同盟。奇后想立长子为太子,贤相脱脱对此颇有微词,而哈麻最大的政敌也是脱脱,奇哈二人一拍即合,决定伺机下手。
脱脱是复合型人才,疏浚黄河颇见成效,又主持货币改革挽救经济,同时统领大军剿平红巾军起义,真是元朝最后的台柱子。脱脱治军有方,数路大军齐头并进,将红巾军分割包围,高邮城下大败张士诚,平叛胜利在望。哈麻一看对手要立下大功,联合奇后在顺帝面前不断进谗,顺帝下旨临阵换将。旨意来到军营,脱脱无奈交出兵权,手下大将横刀自刎,元朝几十万大军乱作一团,红巾军全面翻盘,起义烽火席卷江南。元末高邮战役的意外惨败堪比唐朝安史之乱的潼关战役,拔掉了元国的续命灯芯,生命进入倒计时。
脱脱在流放中死于哈麻之手,哈麻与奇后联手揽权,倒行逆施引发大臣弹劾,哈麻全族被整肃,奇后却因连生子女安然无恙,还晋升正宫皇后。上位成功后,她脑洞大开,挑唆娘家在朝鲜夺权当皇帝,事情不成被灭族,气急败坏鼓动太子发兵朝鲜,再被打得七零八落,元军在中国北方的失去盟友支持而雪上加霜。按理说奇后该老实点了吧?不!她居然跑去宰相太平那里,要对方和她一起迫顺帝退位,由她垂帘听政,中国历史上皇帝还活着就想搞定他的皇后还就她这一个。太平大怒,严词拒绝。奇后又在顺帝枕边吹风,害死了宰相。两任宰相的枉死打灭了臣心,人人得过且过,蒙元气数耗尽。1368年,明军兵锋直指北京,顺帝仓皇弃城北逃大漠,奇后翌年死去。
纵观奇后的一生,空有野心没有才华,似乎有点当皇后的运气,却真的自不量力。她犹如一束干瘪无肉的金漆瓶花,被末代寒流无情地雨打风吹去。她是地道的高丽风眼,摧垮了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
版图重新洗牌,朱明帝国建立。永乐帝朱棣定下规矩:天子守国门,皇帝必须亲自坐镇北京,防御北元的残余势力。唐安史之乱后,中国的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南移,江淮之地随着手工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富庶,所以明政治重心在北京, 经济中心却在江南,南京拥有和北京一样门类齐全的六部班子成为影子内阁,只要给个皇上马上开张卖大瓣儿蒜。
中国古时候的皇宫有两种男人掌权:孤独的男人,皇帝;残缺的男人,太监。明代这两种男人角色对调,皇帝越来越怠政躲进后宫,太监越来越勤政鞭挞天下。浊水养活鱼,因而明代出了很多“鲜活”皇帝,有的喜欢修道炼丹,有的喜欢干木工活,有的喜欢斗蛐蛐,有的甚至还成了肉票。皇帝一奇葩,太监更有了舞台唱戏,跟着出了很多名太监,什么郑和、刘瑾、魏忠贤,还有一个王承恩。他们代表天子,征收赋税,监控百官,渗透军队,更掌握锦衣卫东西厂,个个都不是一般的拽。就在这乱走马灯的男人堆里,又一个风眼闪亮登场了。
1582年三月,郑氏,一个长得乖巧玲珑的小家碧玉,被万历皇帝册封为淑嫔。她貌美如花,且聪明机警、通晓诗文,受到非一般的殊宠,万历把她当成了苦闷后宫的唯一亮色,皇后再没有得到过宠爱。
郑嫔的肚子相当争气。从1583年至158年,她是生女又生男,连续产下皇次女、皇三子、皇四子和皇七女,其中皇三子就是福王朱常洵。郑的地位一路飙升,晋位皇贵妃,仅次于皇后,可她的野心根本不满足这个。
郑妃太想福王当皇帝了,做梦都想。她使劲撺掇万历废掉皇后生的太子,换上福王。李太后和全体大臣三十年如一日坚决反对,万历和大臣们离心离德,打死大臣多少位,最后躲进后宫和郑妃过起了小日子,他多少年不上朝,国家大事大甩手。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郑妃看到众大臣集体抵制福王,就一不让福王离开北京就藩去洛阳,二拼命向万历给福王要钱要地要特权。万历把福王当太子养,金银一次就赏赐数万两,土地成百上千亩来向福王府划拨,更把国家专管的盐铁税收划了出去,导致军饷发放成了问题。福王一人富甲天下,他周围的陕豫关中却饿殍遍野,明末农民起义关中屡屡燃起烽烟,福王的贪婪是一个重要的诱因。李自成攻陷洛阳,把福王像猪一样活宰了,十几万将士搬了三天三夜,福王府的银库还没见底儿。这就是典型的“慈母多败儿”啊。
1618年,明朝和努尔哈赤的后金在萨尔浒决战,不懂前线战况的皇帝却想要一场速胜威慑大臣们,指派主帅盲目进兵,导致明军在人数优势下全军覆没,后金衍生清庭顽疾不治,明帝国国运衰落一发不可收拾。萨尔浒战役打断了万历的精神脊梁,他害怕看到群臣默责的眼神,越发和郑妃亲近。万历死后,遗诏册封郑妃皇后,大臣们就是不办。皇帝和大臣对立如此尖锐,却苦了整个国家。
1620年,太子朱常洛继位,史称泰昌帝,庆典上一点病态都没有。郑贵妃送了他若干绝色美女,泰昌帝在美女之间流连忘返。一周之后,身体不适。有病不找太医,先有郑贵妃的亲信太监崔文升以泻药大黄入药,泰昌一夜如厕三十四十次,几近虚脱;后有方士献红色药丸两颗,两颗红丸要了泰昌的命,这时他登基仅十天,史称“红丸案”。
泰昌帝在位十天,却改了万历的很多错政,是天下期待的中兴之主,如此暴卒,群情激奋,太多大臣们抛开国事,把勘破红案作为人生奋斗目标,掀起了一场又一场党争。即使在满清铁蹄践踏北方火烧眉毛之际,南京城里南明的大臣们还在为此案吵吵闹闹。红丸案是明朝走向衰败的标志性事件,崇祯皇帝也不过是往明字号铜锅里加了瓢凉水而已,火早在渐燃减灭。请记住红丸案背后的女主角,郑贵妃。或许她终于为自己的福王当不上太子给了天下一点颜色看看,当然这个颜色是台风天气那样乌沉沉的。
元末,东北有两个强大的女真族部落,分别是爱新觉罗和叶赫那拉。为了统一女真族,两部厮杀不断数百年。明末,爱新觉罗部在努尔哈赤领导下,彻底打败了依附明朝的叶赫部。努尔哈赤违约杀降,处决对方所有的成年男子,叶赫部酋长布扬古对着野猪皮发誓:叶赫那拉即使只留下一个女人,也要问爱新觉罗报仇!清末,咸丰帝娶了一个叶赫那拉氏的女人,小名阿兰,她生下了唯一的皇子载淳,晋封皇贵妃。
兰贵妃写一笔好字,替咸丰批阅奏章;她尝到了权力游戏的快感,渐渐在落笔时加入自己的意见,引发以肃顺为首的大臣们的强烈不满。1861年,咸丰帝在太平天国和列强攻入北京的双重打击下,抑郁寡欢死在了承德避暑山庄。他遗诏令顾命大臣与两宫太后共辅幼子;兰贵妃和中宫皇后成为两宫皇太后,慈禧和慈安。
两宫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清洗了肃顺等顾命大臣,封奕訢为议政王,立载淳为帝,史称同治帝,这就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政治格局。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同治亲政,他十分反感生母慈禧的强力干预,心中反而和慈安更亲近。由于不满慈禧对婚姻的安排,他微服出宫嫖妓,染上了花柳病早亡。
同治死后,慈禧立自己亲妹妹的儿子爱新觉罗·载湉为帝,史称光绪,慈安、慈禧两宫太后二次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比慈禧还小两岁的慈安太后在钟粹宫突然崩逝,朝野震动。由于慈安太后握有咸丰帝御赐的“御赏”印章,圣旨须盖章有效,加上慈安在同治立后、处决安德海等问题上与慈禧发生分歧,更有野史传说慈安有处置慈禧的咸丰遗诏,慈安的猝死和慈禧从此说不清道不明。
西太后一宫独裁,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撤帘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和他的表兄一样,光绪连自己的婚姻也不能做主,他爱珍妃,可皇后得是叶赫那拉家的人。
慈禧喜欢热闹,宫中花费无数。她为了自己过生日,挪用了北洋海军的军费修建园林。甲午惨败后,清国举国反思,光绪1898年下决心改革,发布新政,学习西方先进制度。一百零三天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杀了戊戌六君子,囚禁光绪帝,变法失败。戊戌变法的失败,使得中国失去了历史上走君主立宪制的最稳妥机会,西方各国对于慈禧极为不满,这为后来八国联军进北京埋下伏笔。
光绪帝被囚瀛台,一直没有大的健康问题。就在慈禧死的前一天,有人送给光绪一碗莲子羹,当晚光绪暴亡。经现代后人化验光绪的毛发,毒素砷含量巨大,光绪死于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那是潘金莲毒武大郎的药。科学化验表明慈禧为了自己死后朝政不归还光绪,提前下了手,除了她没人敢。一个大有可为的皇帝,被册立自己的亲姨母毒死了。帝后连续殒命,清室换上了年幼的小溥仪,他是最后的末代皇帝。
慈禧,晚清半个世纪的统治者,册立了三个皇帝,亲手废了两个,敲响了满清的丧钟。奢靡排场,透支了帝国的财政,留下一个乳臭未干的孩子接手烂摊子。她扼杀了温和的改良变革,后来暴力革命不可避免,而在乱世中受到最多伤害的还是普通大众。慈安和光绪的死都同她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她把政治的血拼模式推向高潮。由于彼时国门洞开,这些不见光的政治做派不再是家丑,它让外国人清晰看到了清帝都的黑幕,引发了对中国政治面貌的鄙夷。清末以来,老外对中国专制政治面貌的评价无非八个字:冥顽不化,不择手段。当然了,慈禧一个女人做到了让爱新觉罗覆灭,算是叶赫部的好女儿,布扬古一语成谶吧。
秦汉唐宋元明清,帝国之花上最夺目的七个花瓣,就这样在风中一片片凋零了。原本花开花落也是自然规律,可是每次吹过来终结帝国的台风风眼中都立着一个女人,不能不思索其中的玄妙。必须回答一个核心问题:为什么终结者这万难之事最后要女人来做?
把目光投向神话时代,华夏大地上最早关于人的传说就是女娲造人了。我们一般都认为武则天是第一个女皇帝,其实在古文中女娲还有一个称呼叫娲皇,被尊为华夏社稷的正神,地位最为尊贵。总算弄明白了,华夏的神是女人,对,不是男人。可千百年来华夏大地一个接一个帝国的统治者是男人,皇帝们的心里根本就没有女人的平等地位,他们身边的女人太多了,怎么会去珍惜?他们需要女人做两件事就够了:传宗接代,俯首帖耳。女人之间偶尔争风吃醋他们还乐得不管,只要闹得别太过分就行。《封神演义》灭商的起源就是商纣王跑到女娲庙进香,看到女娲美丽题了情诗戏弄女娲。文学取材于生活,而生活有更多纠葛。小说里的纣王只是后世皇帝真实的缩影,他们就这样一代代忽略女人的感受,更小看了女人的实力,因为他们的眼睛只看到了女人的一半。
女娲是什么样子的?她是个蛇女。上半身是个千娇百媚的美人,下半身是水桶粗的蛇身蛇尾。帝王们就看到了上面的美人,却忽略了下方的蛇形。其实女人有两种状态:爱她,他就是天使美人;冷她,她就是地狱使者。是保留上半身像个天使,还是下半身反噬成魔,都在一瞬间。
美人儿谁都喜欢,蛇是恶魔的化身,问题就在这下半身了。女人靠下半身来生育,孩子离开母体呱呱落地固然是自然规律,可毕竟是生生剪断脐带从身上割了块肉,即使不生育也要因自己生育的所谓天职倍感焦虑,因此每个准妈妈、妈妈都是天生的灵体残缺者,内心总有难以抹去的孤独和不安,只是因人而异感觉强弱不同,这种感觉是绝大多数男人完全不能理解的。嫁入后宫的育龄佳丽们这种心灵残疾的负面感会成千百倍放大,渴望皇帝的专爱是没戏了,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儿子了。使了那么多手段,动了那么多心机,留下那么多悬疑,甚至操之过急走到了儿子的对立面,只不过就想儿子继位自己有个保障,可惜这稻草靠不住,她们的心灵终究补不上那个残缺,于是就借权力恣意暴走,排解内心的愤懑。至于她们的妄为导致帝国大厦将倾,那从来都不在她们考虑的范围,就像去免税店购物刷卡是女人的菜,低头看账单就让男人去做一样。
由于专制帝国是家天下,帝国的命门就是女人的肚腹中皇子的优劣。有时皇帝也不是看不出这个问题,只是他们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毕竟肉不是他们身上掉下来,无法感同身受,况且皇帝的寿命大大短于后妃。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普遍撒网,重点培养,娶多个女人,生一堆孩子,栽培最中意的做太子,其余的儿子和后妃打打酱油就好。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历朝历代的后宫总在一个绝不可出错的时候,在后宫杀出一个遇神杀神的女人。那个后宫女人为了捍卫自己最后的心灵家园,显露出下身的蛇身,像女娲一样颠覆了整个社稷。
有一点要补充,女子颠覆帝国不光是皇帝的冷落,还有周围大臣们的取巧。比如清末同治光绪年间,清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对外因洋务运动与各国交好,一派莺歌燕舞。因剿匪导致汉族大臣权力急剧膨胀,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和李鸿章等人,个个手握重兵,曾国藩甚至号称“天下督抚皆出其门”,可是他们都没有勇气去变革社会,反而一昧地躲在慈禧的座下。他们很清楚,国家已经烂成什么样子,与其自己冒险而不知所终,不如推出一个女人来担纲。皇帝昏,大臣混,双方合起伙来放飞了一只黑天鹅。
华夏骨子里的文化都欠女人一个道歉。文化层面曾长期宣扬男尊女卑,忘记了每个人都是女人生的,忘记了未来的繁衍与教育之成败系于女性,忘记了尊重女性的民族将永远在天堂与地狱之间徘徊。因此,光道歉是不够的,还要在意识形态、法律层面、生活行为以及学习工作岗位的配置上全面解禁,给予女性真正的平等与尊重。
伟大的男人开创了世界,柔弱的女人终结了帝国,这是帝国女人的宿命,也是帝国男人的悲剧。
一代代绝世佳人靠着自己难以想象的韧性站在巨大的风眼里,有意无意扮演着除旧迎新的历史角色,心底渴望的那一份情怀永无回应,这是情之殇,也是民族之殇。
作者简介
不器鲲,山西忻州人,70后,小学老师。
往期回顾
平台简介
顾问:刘军 青埂深居 黄山如海
总编:北尘
主编:吴长龄 李明翔 槿潼 烟雨红尘 阿信
法律顾问:丰学明
编辑部:天涯 凭栏独语 疏狂且醉 芥末 煮雪 茉轻颜 清莲 发如雪
编辑:清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