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悬解》阳明坏病,栀子鼓汤、猪苓汤,白虎加人参汤

阳明六十一

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也。

1 伤寒是为表闭,呕逆是为有阳明证。当解表闭,不可攻呕。

  伤寒表闭,经迫腑郁,不能容受,是以作呕,呕缘土虚胃逆,但表闭之呕,虽有呕证,不可攻呕。此伤寒呕多,太阳表闭,表解则呕止,不可以吴茱萸汤,治其呕也。

2 太阳十九,太阳病,恶寒体疼,呕逆,脉阴阳俱紧,名曰伤寒。呕逆是阳明胃逆之证,但本条之呕逆,是寒闭皮毛,经迫其腑,表解里松,则呕吐自止。故呕虽为阳明证,不可攻呕。也就是太阳麻黄表闭之呕吐不可误以为阳明里虚之呕逆,更不可误以为虚寒,以吴茱萸汤而误攻之。

阳明六十二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1 太阳病,寸缓关浮,此是中风之脉,而尺弱者,则肾气不充也。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太阳表证未解也。“但”心下痞者,此以医误下之也。如其不下“者”,如病人不恶寒而渴“者”,(后者,无尺弱则不恶寒,必阳盛外蒸之义),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然尺弱肾寒,虽不更衣十日,也无所苦。其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救其口燥而已。渴者,五苓散主之。此不转阳明,而非燥渴,此为湿渴,因尺弱里虚也。表寒不解,内有湿渴,宜以五苓散,泻湿而解表也。

阳明六十三

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心下痞者,太阴之证,太阴病,腹满而吐,自利益甚,下之必胸下结硬是也。阳明之病,而见太阴心下硬满之证,阴盛即弱,故不可攻之。攻之脾阳陷败,利遂不止者死,阳回利止者,则愈也。

1 未经误治,心下痞者,此为太阴之证,脾阳之虚。太阴湿寒不升,则胆胃上逆不降,阳中之阴不降,即心下硬满。也是脾阳之虚,下焦阴寒上填,心下清虚之地。太阴虚寒,不可攻之,利遂不止者,脾败而死,阳回利止者,只是阳明阳虚,泻上焦之浊阴,则心下痞硬愈。也就是中气之虚,中败则死,不败则愈。(余在泻心汤后标注,多一剂知两剂已,不可多用)

阳明六十四

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小便难也。

1 阳明中风,此是腑热,口苦咽干者,此有少阳证,腹满者湿盛,此是太阴证,发热恶寒者,此是太阳表证,脉浮而紧者,是表寒外闭也。胃腑湿热,表也不解,若是下之,则阳明转为太阴,腹满而小便难也。(此为阳明坏病,猪苓汤证,救逆坏病之逆也。)

2 阳明中风,腑热燥实,当外蒸太阳表寒,为何不实,因有少阳之克,太阴之湿,故阳明不实也。若下之,则阳明之阳必转太阴之阴,阳明之湿热转为太阴之湿寒,故腹满小便难。腑未实,表未开,湿未退,下之必为坏病,而转太阴。

3 师言外有甲木之克,内有太阴之侵,挺有意思,此是专业中医思维逻辑,当留意。外有甲木之克,内有太阴之湿侵,阳明中风而不实,故不可下之。

阳明六十五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1 阳明病,脉浮而紧,是太阳证,咽燥口苦,是少阳证,腹满,是太阴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此为阳明之外证,身重者,此为湿盛。汗出恶热者,湿气渐退,太阴渐退,太阳渐退。

  若发汗解表,此是治太阳,汗出亡阳则燥生,神败心愦,而反谵语;若加烧针发汗,汗去阳亡必怵惕烦燥,不得眠卧。

若误下之,则阳亡土败,胃中空虚,不能堤防阴邪;下焦客气,遂逆动于膈下,拒膈胸中之阳,心中懊恼,而生瘀浊。心窍于舌,瘀浊在心,舌上苔生者,宜栀子豉汤,涌瘀浊而清烦热也。

若误下后阴亡而燥生,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宜白虎加人参汤,清金而泻热,益气而生津也。

若误下后阳败而土湿,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宜猪苓汤,利尿而泻湿,润木而清风也。

2 外有表闭之阳明腑热,里有太阴湿盛之腹满,燥湿相争,则湿热壅满,阳明不实,不能下之,而反误下,亡阴则阳明燥盛,亡阳则太阴湿盛。此若发汗,加烧针发汗,若下之等,皆为误治。阳明二十八,必小便利,大便定硬,潮热外蒸,是为阳明腑实,故可以下之。燥湿相争,汗出恶热,湿退燥盛之象,胃腑不实而误下,则会出现胃中空虚而心烦(栀子鼓汤证),胃腑偏燥,下后亡津伤燥(白虎加人参证),太阴偏湿,则亡阳湿盛(猪苓证)。阳明不实而下早,则成坏病。此阳明之坏病。

3 湿盛者,本气之虚,腑热者,因外寒之闭,汗出恶热,湿气渐退,而反发汗,则本虚更虚,必亡阳也。若误下之,若是阳明燥盛,则胃气不降,客气动膈,吐之则愈。燥湿相争,若误下之,变为燥湿之偏。亡津伤燥,则白虎加人参,亡阳伤湿,则猪苓汤。

4 猪苓汤,脉浮发热者,湿盛胃逆,火升烦渴,阳不内交也。

论;本条申明上章之义。综述治辩之杂象也,教治辩之理法也。

本条可以对比太阳七十三四条,非常接近,阳腑热因太阳外闭,误汗亡阳成厥,因本气之虚也。本条太阳外闭,燥湿各半而相争,误汗亡阳成谵语。湿为本虚,发汗是虚其虚,汗出必亡阳。

购书加好友,进群加好友

点击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阳明病篇学习摘要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法 人体内从胃一直到十二指肠.小肠.大肠.胃旁边的脾脏,脾脏有一个血管到胃的下方的甜肉,中医称「膵肉」,西医叫胰脏,中医观念胰脏是脾之大络,会在大包穴,就是极泉下六寸,渊液下三寸的地方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栀子类汤——五方

    太阳八十七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1 下伤中气,枢轴不运,是以腹满:阳明上逆,浊阴不降,腐败壅塞,宫城不清,是以心烦.烦极则起卧不安.栀子厚朴汤,厚朴.枳实破壅满而降逆,栀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

    太阳坏病入阳明去路十五章 阳明从燥金化气,阳旺之人,表郁则燥动.然不经误治,津液未耗,燥气之作,何至遽盛?及其汗.下.温针,伤津亡液,燥气大发,经腑合邪,乃成下证.虽不如三阴之险,然阴亏阳亢,亦伏危机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之五苓散证

    昨在发的图不清晰,今天附上两张清晰的大图 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二十一章 太阴以湿土主令,阴盛之人,病在太阳,表郁则湿动,然不经误治,则胃阳未亏,湿气之作,犹俟渐成.及夫汗下温针,阳亡阴旺,湿邪勃兴,土败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白虎加人参汤、调胃承气汤

    太阳六十一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汗出表解,而大烦渴不解者,此大汗出而亡津内燥也,脉洪大者,肺胃之热燥也.汗出表解,津液亡泄,但生内燥,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火逆

    太阳六十六 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湿盛五苓散证

    太阳坏病入太阴去路二十一章 太阴以湿土主令,阴盛之人,病在太阳,表郁则湿动,然不经误治,则胃阳未亏,湿气之作,犹俟渐成.及夫汗下温针,阳亡阴旺,湿邪勃兴,土败水侮,危证叠出.防微杜渐之法,不可不亟讲也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芍药甘草汤,甘草干姜汤

    太阳七十三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躁烦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中气大虚之象

    太阳七十五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1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是为逆治.汗出阳泄,土败胃逆也.若更发汗,一逆在逆,阳败土崩,又见太阴之陷利,脾陷胃逆,必吐下不止. 太阳七十 ...

  • 《伤寒悬解》太阳坏病——四逆汤,新加汤,葛根黄连黄芩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太阳七十九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方在太阴三(方[14]).救表宜桂枝汤. 1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是吃啥拉啥之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