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着闹着不愿意上学,是学校的责任,还是家长的责任?

“孩子不想上学,怪学校!”一位学生家长振振有词地跟朋友控诉,“每天上学都是我逼着她去,跟学校和老师反应了好几次,迟迟解决不了”。
这位家长的孩子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之前上一年级的时候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但到了二年级,孩子对上学表现出了明显的抵触情绪,每次去上学孩子都要闹腾一下。有一天早上,孩子哭着闹着怎么也不愿意去上学,家长怀疑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打电话质问老师,老师承认孩子在学校情绪不高,同时表示自己曾与孩子交流过,没有得到什么有用的信息。
这样的情况断断续续又有过几次,家长认定学校要对孩子的现状负责,并准备找时间亲自去学校与老师或相关管理人员理论。
一般情况下,孩子不想上学,有几种原因:对学校的某些人或某些事产生了恐惧心理;受到某些事情的刺激,情绪变得焦虑;对父母太过依赖,不愿意离开父母;性格原因,有自闭倾向。
客观而言,孩子哭着闹着不愿意上学,学校或许有责任,但主要责任在家长。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家长是调整孩子心理状态和解决孩子生活事务的主要责任方。
如果孩子不想上学,家长应该找机会与孩子沟通,找出孩子不想上学的原因,而不是急着与校方理论。一所学校有几百乃至上千名学生,很难把每个学生照顾得周全,家长在发现孩子表现出异常时,可以及时与学校、相关老师交流,双方合力解决问题。
与孩子沟通时,家长应避免“直言直语”,也不要“盛气凌人”,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尊重。所以家长要策略地、平等地与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内心想法和真实处境,看孩子是不是与同学相处得不愉快了?是不是学习上感到吃力了?是不是染上不良嗜好了?是不是身体上出问题了?如果孩子不开口,家长不要采取过激行为,不要把孩子批评得一无是处,这样做只会把自己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拉得越来越远,让孩子彻底失去与父母交流的欲望,甚至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让孩子走上父母的对立面。如此一来,孩子厌恶上学的问题解决不了,还会产生一系列新的问题。因此解决孩子“不想上学”,家长一定要先保证自己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事实上,孩子不想上学,多数是受到一段时间里诸多事件影响的,孩子个人自感无力解决,不想面对,表现出了惧怕和退缩。为了缓解孩子的不安情绪,家长可以给孩子请几天假,长一点,一两周也行。然后与孩子一起收拾一下心情,给孩子买一点他(她)很喜欢的物件,用几天的时间与孩子加深感情。一旦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就会允许父母走进自己的内心,他们会与父母分享自己的快乐与悲伤。更重要的是,他们愿意把父母当成是自己的依靠。有了父母这个精神寄托,孩子的安全感会变得更强,他们也更有胆量面对困难和挫折。
文中开头的家长,孩子在一年级时的表现很正常,到了二年级才开始“不想上学”,环境的变化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从一年级升入二年级,可能同桌变成自己讨厌的同学;可能原来自己很喜欢的老师换教其他班级了;也可能学习内容多了,怕学习了。学习环境改变带来的这些问题,学校很难给出实质性解决方案,基本靠学生个人自行解决,家长介入越早,解决的效果越好。
孩子也好,父母也罢,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中,都会感到陌生,也都会表现出一丝怯懦。我们要告诉孩子这是正常的,不要觉得自己比别人差,没能力独自解决问题,而是要坚强面对,环境的改变不能成为逃避的理由。
现实中,大多数孩子能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下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应对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少数表现出不适感的学生,或多或少与家长有一些关系。某心理老师对学校十几个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进行访谈,发生一半以上的学生与父母关系紧张或他们的家庭出现了变故。很明显,如果家长本身存在问题,又不想办法改变,靠学校,基本解决不了“孩子不想上学”的问题。
当然,家长不是专业人士,解决孩子的问题,手法上肯定不娴熟,需要专业老师的指导,也需要与班主任或其他老师保持密切沟通。所以家长们不妨把与孩子相关的一切沟通渠道全部打开,只有孩子的心结被彻底解开,只有家长和老师开展的全方位合作,才能让孩子不惧怕学校,重燃孩子的学习热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