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出身”有多重要,你可能想象不到
一名硕士生在求职时,递上了自己的简历,公司HR看了之后,轻蔑的问了一句,“大专生考研的啊?”,就让他回去等消息。此时心里已十分清楚,这次是没戏了。现实中,“学历歧视”,随处可见。
有个亲戚家的孩子,某985高校硕士研究生,在一所中学担任教师。她在谈自己刚毕业找工作的经历时,用两个字概括——艰辛!原因很简单,“本科出身”不好。在“校招会”上,一个大型公司HR对她的印象很好,准备录用。但在翻查简历的时候,发现她本科是某师范类“三本”院校就读的,态度差了不少。然后告诉她,公司需要再考虑考虑,当然,没有被录用。后来,在求职的过程中,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越是大公司,越重视‘本科出身’。”她说。
一气之下,她不再到人才市场上求职,转战考公务员或教师。由于她专业知识扎实、本科又是师范专业,考取了“教师编制”。如今,在省会城市的一所高中教书。进入“体制内”,因为985高校硕士生的名头,自己在单位很受重视,同事们也很尊敬她。
为什么很多公司在招聘员工时,重视“本科出身”?社会上有这样一种看法——通过高考选拔人才,这种体制相对公平。
媒体报道某0分考生重新参加高考
不管社会上对高考制度有多少“流言蜚语”,都无法否定 “高考选拔人才”是当今社会最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任何机构或个人都不会、也没有能力影响这个选拔体制。应该说,所有考生都是在同一个标准下竞争,以实力取胜。所以,同一所大学的本科新生,基本上处于智力、实力相当的水平。至于为什么经过四年的学习,有些同学“登上巅峰”,有些同学“被社会遗弃”,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部分学生一直专注学业,而另一部分学生因懈怠、懒散,荒废了学业。这也是一种正常的“优胜劣汰”。无论这个学生所在的大学生有多知名,在学习上都要专心致志、孜孜不倦,若懒懒散散、不思进取,都有被“淘汰”的可能。
单位看重“本科出身”,实则认同高考制度。了解大学的人都清楚,读研、读博,学校、导师有相当大的“决定权”,他们可以左右一个学生的“生死”。也就是说,在能力、实力范围之外,还有人的因素。所以,不少大学生在考研、考博时,感叹“原来还是高考最公平”!
某高考考场
所以,“最公平”的制度下选拔出来的人才,才是最可信的。而且这些实力相当的学生们,经过四年的共同成长,会建立起比较深厚的友情。走上社会之后,会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即使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上可能没有交集,也基本会保持着真诚的关系。
还有,本科四年,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四年,对每个人都有至深的影响。从高中到大学,应该说是开启了人生新的征途。由原来依附父母转为真正的“独立人”。四年里,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施加影响,慢慢的形成自己的世界观。这个世界观应该是比较成熟的,尽管日后可能会有所调整或完善,一般都不会跳出这个的框架。
特别是一些名校,他们有着优质的师资和丰富的学科资源,学生也多是“智力超群”,这些伙伴中,日后可能会有不少人成为社会上的“精英分子”,这样的朋友圈不可多得。名校还有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能邀请到“社会名流”与学生们共话未来。前几天,北大就邀请到某科技界“大牛”到校做客,与数百名学生现场互动。
新闻截图
鉴于种种现实,名校学生的思维相对开阔一些、眼界相对高远一些。
所以说,不少单位看重“本科出身”,有他的理由。只是,这种理由显得有些“小家子气”。因为“本科出身”不耀眼,就否定掉原本很优秀的人,确实有些不大明智。
“三本”也好,专科也好,这也只能代表曾经的水平。有些人在调整好学习状态后,迅速崛起,专科生也会考取名校研究生。既然能被这些名校认可,就说明他们本身具备有雄厚的实力,社会何不宽容一些?
扫码关注,有更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