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蛔虫病是什么 并发症多中医治疗较温和

肠蛔虫病是什么呢?有什么样的症状呢?肠蛔虫症多见于6-8岁学龄儿童、农民和晚期孕妇。它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蛔虫运动活跃,并钻入胆道而出现的急性上腹痛或胆道感染。发作时病人疼痛难以忍受,大哭大叫,十分痛苦。病人大都有肠蛔虫症。常突然起病,病人上腹剑突下(约通常说的心口窝处)常有钻顶样剧烈疼痛,并且右肩及右背部亦同时发生疼痛。疼痛难以忍受,辗转不安,常伏在床上打滚喊叫,并伴有恶心、呕吐,有时可吐出蛔虫。若治疗措施跟不上,晚期病人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和酸中毒,甚至危及生命。赶紧和家庭医生在线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具体情况吧。

肠蛔虫病是什么

蛔虫主要寄生于空肠和回肠,大多无症状。少数病人出现腹痛与期周压痛。有时呈绞痛。个别严重感染者出现食欲减退和体重下降、贫血等营养不良表现。部分患者以大便中排出蛔虫或呕吐出蛔虫而就诊。

疾病病因

蛔虫病是最常见的如蠕虫病,分布于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及农村发病率尤高。根据WHO专家委员会对蛔虫流行区的分级,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属重度流行区(感染率超过60%)和中度流行区(干率为20%—60%)。

1、传染源人是蛔虫的惟一终宿主,蛔虫病人是惟一传染源。

2、传播途径感染期虫卵经口进入人体,污染的图上、蔬菜、瓜果等是主要媒介。

3、易感人群人对蛔虫普遍易感。儿童在地上爬行、吸吮手指,故易感染。3—10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在使用未经无害化处理人粪施肥的农村地区,人口感染率可50%以上。感染率无性别差异。有生食蔬菜习惯者容易被感染。本病以散发为主,但有时可发生集体性感染。

肠内蛔虫一般处于安静状态,但受到各种刺激(如高热、消化不良、驱虫不当等)后易使蛔虫骚动及钻孔,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常见的有:

一、胆道蛔虫症 系蛔虫钻入胆道而引起,表现为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性绞痛或钻顶痛,可放射至背部及右肩部,难于忍受,极度不安。常伴有恶心及呕吐。腹壁软仅疼痛发作时腹壁轻度痉挛,剑突下明显的局限性压痛。当进入胆道的蛔虫退到小肠后,则症状突然消失。若蛔虫进入胆囊管或肝内胆管时,可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炎或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深入肝内胆小管时可产生细菌性肝脓肿。当蛔虫残体或蛔虫卵长期存留胆管或胆囊时,可以其为核心,逐渐形成胆石。

二、蛔虫性肠梗阻 多见于小儿。由于虫数较多,扭结成团阻塞肠腔,引起部分肠梗阻。病人有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腹壁软,可扪及大小不等粗麻绳样索状块物。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

三、其它伤寒或少数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感染蛔虫后,蛔虫可穿破病变处肠胃壁引起穿孔,产生弥漫性腹膜炎。蛔虫向上逆行时可由鼻孔、口腔排出,或钻入耳咽管而引起耳鼓膜穿孔,并由外耳道排虫。偶而蛔虫可到达喉或气管,引起窒息。

中医治疗

一、驱蛔

1、川楝素由苦楝皮中提取,主要用于肠蛔虫病。每片25mg,成人一次10片。儿童2~4岁服50~100mg,5~8岁服100~150mg,9~15岁服150~200mg。睡前用温开水送服。

2、使君子性味甘温,功能杀虫消积健脾。主治蛔虫腹痛,小儿疳积等症。其提取物体外有麻痹猪蛔虫首部作用。用法用量:除去外壳,取净仁,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有香气,取出放凉食之。儿童自一岁开始给1g,每增一岁加1g,最高量不超过10~16g。也可按年龄大小给服10g(12岁以下)或20g(13岁以上),每日一次,连服2~3日。副作用最常见为呃逆,其次为头晕、头痛、腹痛、腹泻等。一般均较轻微,可自行消失。若蛔虫上攻,心腹作痛,宜采用《证治准绳》使君子散(炒使君子15g,甘草猪胆汁浸3g,白芜荑0.3g,苦楝子10g去核。为末,每服3g,或用水煎服。)杀之。

二、蛔虫并发症的治疗

1、胆道蛔虫病:当分寒热虚实而治。临床上最常见的类型为寒热错杂症。治宜用酸以安蛔,辛以驱蛔,苦以下蛔。方用《伤寒论》乌梅丸(乌梅、黄连、黄柏、人参、当归、附子、桂枝、蜀椒、干姜、细辛、苦酒)。随证候寒热虚实之不同,而增减调理。若病势急骤属实者,可在本方基础上加入大黄、黑丑等攻逐之品。

2、蛔虫性肠梗阻:单纯型,加味麻仁汤(火麻仁、杏仁、白芍、川朴、枳壳、大黄、乌梅、川楝、槟榔、陈皮、使君子)每日煎服1~2剂。感染型还应配合抗感染,输液、输血等综合措施,严密观察8~24小时,无效者应即转手术治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