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医,大方和小方,谁更有水平?

    经常听到这样一种说法:治大病用大方,治小病用小方。
    有人说:高明的中医,小方治大病;庸医,小病也得开大方。

还有人振振有词,抬出医圣仲景说:《伤寒论》中用药最多的方剂是“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也才十二味药之多,所以,药过十二味,都不是好中医。

    那么,到底是开大方还是开小方的中医更有水平呢?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自古就有争议。
    从简派以黄程山为代表,主张“方取简练,不求繁多,盖简练熟历一茎草可化丈六金身,繁多散漫则头绪杂而莫知所从”。
    因而他们便刻意求简,以为简则药力精专,可直捣病之巢穴。
    从繁派则主张多,以为多则照顾全面,还说:“用药如用兵,韩信用兵多多益善”。主张大兵团作战,力量宏伟,可一举而标本皆治。
    张仲景的确以小方居多,但多是一方对应一证。若病情简单,开小方是没有问题的;若病情复杂,仍开小方,就有点病重药轻了。
   患者往往一病多证,你用一小方,力图解多证,往往是徒劳的。小方治大病,不但与病无补,治不了病,关键是贻误战机,往往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有制之师不畏多,无制之师少亦乱。”只要审证求因,对症治疗,药再多也不怕;但是如果没有对症,用再少的药也显得杂乱。所以他们用药往往力求大而多,认为这样做药力强劲,可以标本兼治。可想而知,这必然又走进另外一个歧路。

    许培元说:“或读本草类方,刻意求简以为精专,不知圣人初无从简之心,惟是合宜以治耳。仲景、东垣共称医圣,而用药多寡两不相侔。故得其要者多亦不杂,不得其要少亦不专。不究确然之理,而以品位多寡为衡,是从末而遗本矣”。
    丹波元坚也曾指出:“盖急治之方,多从于简;缓治之方,多从于繁;病寒热虚实,证候专一者,多从于简;证候错糅者,多从于繁”。
    由此可见,每一个方剂所用药味的多少,主要依据病情而定。

一般来讲,病邪比较轻,正虚也不严重,就应该小方小剂量。

如果邪气盛,病变范围小,就要用药精准,力量集中,而且要足量,就是要小方大剂量。

    病邪较轻,涉及范围广,多是功能性疾病,为了照顾周全,宜采用大方小剂量。
   

大方大剂量是指正气比较足,邪气也比较盛,然后病变也相对广泛,那么,这时候就要大方大剂量。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