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是一种竞争优势

导读

中国的不少企业在品质方面往往“后知后觉”。

我曾经在《质与量的战争》中以“与美国小伙谈‘品’论‘质’”为题,说到某次研讨会间隙与美国小伙迈克就中文“品质”二字进行的一次谈话。

“品”和口或嘴有关——一种典型的客户化的思维:饭好不好吃是由客户说了算的。

由此延伸出一种基本的逻辑:客户满意了,回头率就高,也会介绍其他人来,于是,商家的销售额自然就会增加。

而“质”字呢?

繁体的质字上面是两个斤,下面是一个贝——用秤称钱,不仅形象,而且用意清晰:成本意识——如果我们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对,自然减少了浪费,成本也就会随之降低。

于是乎,“品质”展开的两条线最终就收拢到结果上,也就是“损益表”里了:

品,等同于损益表的上部——销售额的增加;

质,等同于损益表的中部——成本的降低。

上部减中部就等于底部收益,也就是组织盈利能力的表现了。

由此可见,“品”和“质”即品质,其实就是一种经营管理的基本逻辑和架构。

这也就可以理解克劳士比先生在《完整性》一书中,把品质视为“组织的骨骼”的原因了。

这也是我更愿意把Quality叫作品质的原因了。

由此,便引发出三个需要加以说明的问题。

一、品质如何提升竞争优势

当年克劳士比先生的老友、ITT欧洲质量副总裁约翰・格鲁库克博士(John M. Groocock),不满足于许多企业仅仅在产品质量的技术和方法论方面尽心费力,而忽视了其战略要义、价值与改进的原则,便基于自身的学识与实践加以总结提炼,提出他的“一链两测”观点。

他认为,正如克劳士比先生所说“质量即符合要求”,整个组织必须要构建起从客户需求到产品交付的链条,也即“符合要求链”(The chain of conformance)或叫

“质量链”(The Chain of Quality),克劳士比先生的“质量改进的14个步骤”,其意图就是要在组织层面构建这个链条,而非仅仅是在产品质量上做改进。

于是,就有了两个质量改进的基本的“测量点”。

其一是测量“客户端的质量”,以便将客户的感知质量及其改进责任,沿着质量链条落实到位;他认为,有五个部门全部都在控制着品质,即市场部、设计开发部、采购部、制造部和质量部。而过去则认为质量部在控制着质量,这本身就是一个“神话”;所谓“人人为质量负责”,也是有待商量的事情。

其二是测量“质量成本”,以便构建起质量、生产力与盈利能力之间的经营管理链条,将改进质量成本制度化,从而展示质量改进的价值。同时他提醒大家,质量成本测量的仅仅是过去的东西,如果你不能实际采取行动,去改进质量、削减成本,而只是意识到这种质量成本的巨大潜能,将不足以影响我们的现在及未来的结果。

因此必须要对它进行规划和管理,否则,质量改进就不可能产生。

而关键的规划方法,就是准备财务的预算或预测质量成本在下一年的状况。

二、品质争力如何打造

在“华尔街”主导企业话语权的美国,借着克劳士比先生《质量免费》所激发起来的热潮,在与日本和欧洲的竞争之中,更愿意从自己习以为常的财务角度去管理产品质量,并由此引发高层管理者们的“质量兴趣”。

在此背景下,发轫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费根堡姆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后经过美国国防部、学界、企业界以及ASQ在六七十年代共同构建、完善与实践的“质量成本”的方法,便大放异彩了。

对于成功实施质量管理的企业,也大多开始用财务指标来定义其是否成功。

美国管理会计师学会(IMA)专门成立了“持续改进中心”(CIC),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质量成本的规划、衡量以及持续改进的水平比较与企业最佳实践的研究;还设立论坛,分享与奖励那些最佳实践者。

IMA的成果是显著的,确定了业务与质量紧密相连的因果逻辑框架,清晰地展示了质量、生产力和盈利能力的关系:管理层提供战略方向和优先项,以通过有效的质量提升带来生产力的提升,进而持续提升盈利能力,最后带来竞争力的提升。

如下图所示。

同时,IMA确立了管理会计师的与两个质量相关的关键角色,即代表会计师/财务人员参与质量活动,以及参与规划全公司范围内的质量管理活动,并建立质量成本的基本评估与报告系统。

中国的不少企业在品质方面往往“后知后觉”,完全可以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三、“品质优先”对中国企业意味着什么

遗憾的是,美国、欧洲及日本的企业都在这条路上出现了闪失,要么止步不前,要么掉头回转,要么走入岔路。

这就为中国企业留下了更多的后发优势以及未来的可想象的空间。

就现实层面来看,如今在全球尚未完全从经济危机中复苏的环境下,中国企业在市场上的表现,依然是可圈可点的,尤其是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及其供应链生态系统,更是令全球刮目相看。

几年前,华为公司开始推行“品质优先”策略,明确提出了“成为全球ICT行业高质量的代名词”的目标,实施了一系列的有效举措。

华为手机一马当先,势不可挡。

想当年,哈佛大学PIMS团队曾经认真研究了日本企业是如何通过“追随、超越与引领”的竞争策略战胜美国公司的。

尤其是日本汽车业对美国汽车业如何再次上演“珍珠港事件”的经典案例,让美国企业恍然大悟,但已积重难返,回天乏力。

PIMS的结论非常直白,一针见血:当底特律还在致力于内部的一致性质量的时候,日本汽车早已经开始在抓客户的感知质量了。

只可惜许多企业并未理解。

因为除了思维定式使然,还需要某种机缘。

换句话说,美国和日本是沿着两条不同的品质竞争曲线在赛跑的:

一条是基于技术能力与流程体系而绘制的曲线,是“由己推人”、由内向外(Inside-out)式的,也是美国企业的惯常做法;

另一条则是日本人在市场上“开疆拓土”的不二法门,即基于客户感知的价值精心绘制出质量竞争力曲线,是“推人及己”、由外向内(Outside-ln)式的。

显然,这两条曲线是有意区别开来的,很合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竞争策略。

188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商品都必须注明“ 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用来区分优质的“英国制造”与假冒伪劣的德国产品。

德国企业知耻而后勇,卧薪尝胆,终使得“德国制造”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同样,日本产品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还背负着低质低价的“东洋货”恶名,但是到了八九十年代便成为优质优价的标志。

如今,我们中国企业已经摆脱了“德国制造”的困扰,正在砥砺前行、迈步走在通往高品质的大路上。

(0)

相关推荐

  • 产品质量为何一直困扰家电企业

    产品质量不稳定.不可靠,即便是一些行业巨头也经常遭遇产品质量口碑差的困扰.面对这一局面,到底是用户要求太高.太挑剔了,还是企业的管理太松散.没定力? 贺扬||撰稿 最近,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布的一份20 ...

  • 我为什么要做一名质量人?

    ⚪ 作者:杨钢 中国零缺陷奠基人,中国十大质量人物 ⚪ 导读 "质量人"(Quality Man) 本是由世界质量先生克劳士比提出并创造,但在21世纪却越来越成为一个具有符号性的, ...

  • 耐心是一种品质,一种心境,更是一种能力!

    罗伯顿说:"希望和耐心是每个人的救命药:灾难来临时,它们是最可靠的依赖,最柔软的倚垫." 耐心是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一个人唯有耐心了,才能将简单的事情用心去做,才能做出不平 ...

  • 大樱桃种植品质的三种模式:KGB.UFO.一根棍·万禾苗木搜狐

    大樱桃种植品质的三种模式:KGB.UFO.一根棍·万禾苗木搜狐 社会进步需变法,农民进步要改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樱桃产量逐年提高,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大樱桃的经济价值也随之下降,那么我们只有通过品种 ...

  • “积极”的休闲,也可以演变成一种竞争优势

    44785138_xxl "假如蚂蚁真的是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又怎么还有时间去四处野餐呢?" 小Q是刚参加工作三年的姑娘,她在工作中一直是兢兢业业,基本都是996的工作状态,甚至回到 ...

  • 中层的三种品质(三种能力)建设

    "赢在中层"中层强则团队强.不少学校出现中层塌陷.中层传声.中层下坠等怪现象. 所谓中层塌陷指的是学校主任.副主任等中层干部能力低下,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和做事的水平效率不及大多数一线 ...

  • 静,是一种境界,一种品质,一种气质---李一​

    在唯美的文字中是断断少不了静谧.安静.宁静这样字眼的. 静,就如一缕清风吹散阴霾,一抹阳光照进心房,一盏孤灯指引方向. 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状态,一种禅定空灵,一份优雅纤巧,它更是一种界. 静,也是一 ...

  • 误导茶叶品质的十一种说法

    传统的影响茶叶品质的说法中有很多说法是值得商榷的,有的是将适用于江浙.闽赣地区的说法用于云南乔木老树茶区,有的是属于臆断性的.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这些说法会误导消费者,不利于茶叶行业的发展.故在此举几 ...

  • 种植桑树,褐斑病能降低桑叶产量和品质,5种措施可综合防治

    近年来,随着养蚕业的快速发展,种植桑树的人群在不断增多,桑园面积在逐渐扩大,提高产量和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在桑树种植过程中,会有一些病害发生,影响桑树的正常生长,本篇内容要说的褐斑病就是其一,会 ...

  • 常见榴莲类(十三):影响猫山王品质的几种因素。你以为你买的是老树猫山王,那都是个传说。

    对于水果而言拥有着一个共同的"特性":其单品品质随区域与种植管理方式变化而变化,也随自身树龄差异而产差异,既同一品种在不同区域及管理下,所产出的品质也不同,新树与老树所产出的也有所 ...

  • 福气来源于内在的品质,身上具备四种品质的人,福气会越来越多

    文/陈莉莉 唐若心学原创作品,违者必究 很喜欢宫崎骏的一段话:"因为你,我想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不想成为你的负担,因此发奋,只想证明,我足与你相配." 读过这段话,突然明白一个道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