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写的颠覆封建传统的一首诗,难怪在当时会引起巨大风波
王昭君,作为中国四大美人之一,可以说她的美丽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她的落雁之美与昭君出塞也备受历代诗人推崇。诗圣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中这样描写王昭君的人生:“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千年以后,王昭君为我们留下的形象只有落雁之美与黄昏后的青冢。
北宋最为著名的文学家和改革家王安石曾写过《明妃曲二首》,作品一经问世,他那颠覆封建传统的思想和新颖独到的见解便轰动一时,并引来各种非议,这是为何呢?
我们知道,王昭君自入宫五年以来,汉元帝从未召幸于她,据《西京杂记》记载:王昭君自入宫以来,照例由画工对每位进宫女子画肖像,然后皇帝亲自御览,以备随时宠幸。
毛延寿是一位宫廷画师,虽然水平高超,但是却生性贪婪之人,这些宫女为了让毛延寿将自己画的美丽一些,便经常偷偷给画师一些钱财,而王昭君生性傲娇又家境贫寒,所以她从未贿赂过毛延寿,自然她的画像也不是很美丽,汉元帝在众多的画像中自然也不会挑选相貌平庸的女子宠幸。
但是在王安石的这首《明妃曲》中,他写道“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在王安石看来,王昭君的美,画家根本无法用墨笔来描绘,她的美不仅仅是外表,更多的是她的心灵以及独特的气质。难怪在汉元帝见到王昭君的第一面,便不能自己,汉元帝非常后悔失去了这样一位美丽而独特的女子,只得一怒之下杀掉画师毛延寿。
王安石觉得毛延寿是冤枉的,并不是不愿意画,而是她的美根本画不出来。
可以说,王安石这一观点和当时社会流行的观点背道而驰,难怪会轰动一时,遭到众人的纷纷议论。
在这首《明妃曲》中,还有一句诗更为大胆出奇“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对于王昭君而言,虽然自己是汉人,但是汉朝对她的恩情实在是太浅薄了,相比之下,胡人之恩情似乎要更深厚一些,人生的欢乐与幸福在于心与心相知,而不在于血统和民族。
这句诗我们今天看来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在当时可谓挑战封建传统的底线。
无论如何,王昭君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伟大符号,她为了汉胡世代友好下去,牺牲了自我,奉献了自己一生。
我们虽然无法还原当时昭君出塞的场景,但通过王安石的这首《明妃曲》,依然使我们感受到昭君离开汉宫时的悲凉与思乡之情。
一位柔弱的女子,即将奔赴语言不通和文化不同的异国他乡,这是何等的悲凉,一个国家的和平和稳定竟然要靠一位柔弱的女子换取,这既是汉朝的悲哀,也是王昭君的悲哀。
可以说,王昭君是四大美人中最伟大也最正面的女性,她个人的牺牲换取了整个国家的稳定。
时至今日,王昭君的青冢依然屹立在祖国的北方,斯人已逝,但她的一生却永远值得每个人记住和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