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文言文系列《桃花源记》中考题
一、(2019年重庆市B卷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9. 解释下列加线的词
⑴阡陌交通( )
⑵便要还家( )
⑶便扶向路( )
⑷处处志之( )
1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⑵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构思精巧,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叙述了一个曲折有致的故事。
B. 陶渊明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以此寄托他的美好理想,又表现他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
C. “不足为外人道也”,短短几个字,却能表现桃花源人淳朴谦逊、不喜张扬的品质。
D. 本文以“忘路之远近”开篇,到“遂迷,不复得路”结尾,渲染了桃花源的神秘虚幻。
12. 文中描绘了陶渊明心中理想的生活图景,春秋时期的老子也有类似的描述,试结合链接材料,指出它们的相似点。
【链接材料】
至治之极①甘②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八十章
注:①至治之极:国家治理得好极了。②甘:美味,以为甜美。
【答案】9. (1). 交错相通 (2). 同“邀”,邀请 (3). 沿着、顺着 (4). 做标记
10. (1)花草鲜嫩美丽,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2)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11. C
12. 相似点是:都是当时不可实现的虚幻想象;都描绘了一个理想的社会生活状态。
【链接材料】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二、(2019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6题。(18分)
【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
【乙】晋太元中,
(《桃花源记》)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共4分,每小题1分)
(1)选贤与能( ) (2)不独子其子( )
(3)屋舍俨然( ) (4)寻病终( )
13.翻译下面的句子。(共4分,每小题2分)
(1)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 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 【甲】文构想的大同社会理想包含哪些方面?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述。(3分)
15.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听了之后为什么“皆叹惋”?(3分)
16. 【乙】文的“世外桃源”与【甲】文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关联之处?两文各自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4分)
【答案】
12.(1)同“举”,选拔 (2)以……为子 (3)整齐的样子 (4)随即,不久
13.(1)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
(2)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14.①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②人人都能安居乐业③货尽其用,人尽其力(意思相近即可,答对一点1分)
15.桃源外的世界依旧如此动乱、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意思相近即可)
16.两文反映的都是古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与追求(1分)【乙】文“世外桃源” 的境界是根据【甲】文“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或:“世外桃源”是对“大同”社会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1分)【甲】文侧重于议论(1分)【乙】文侧重于记叙(或描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