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境的价值与这些紧密相关 就是这些决定了青铜境天壤之别的价值
铜镜是古代人用铜、锡或银铅等制作的镜子,一般制成圆形或方形,其背面铸铭文饰图案,并陪钮以穿系,正面则以铅锡磨砺光亮,可清晰照面,是古代人的日常生活用具。
中国铜镜在唐代以前,以圆形为主,极少有方形的。到宋代后除继承过去的圆形、方形、葵花形、菱花形外,葵花形、菱花形镜以六葵花最普遍。它们的棱边与唐代有所不同,有的较直,形成六边形镜。此外还有带柄镜、长方形、鸡心形、盾形、钟形鼎形等多种样式。并出现了很多花草、鸟兽、山水、小桥、楼台和人物故事装饰题材的铜镜,还有素面镜,窄边小钮无纹饰镜,这些题材都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春秋铜镜的风格,既继承了西周铜镜的传统,如仍以素镜为主,钮制没有定型,还是多元化的形式。而同时,春秋铜镜又有了许多重要的发展。它打破了铜镜仅有圆形的格式,出现了方形镜;并一改早期铜镜纹饰仅用阳线勾勒,构图简朴的手法,铸出了透雕繁缛的图纹;从纹饰的表现形式上看,春秋铜镜已赶上了青铜器的发展步伐,纹饰内容更具时代特色。这给战国铜镜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铜镜收藏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辨伪。只有在辨别正确的情况下,才能进一步去鉴赏。可以说,每个收藏家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过赝品。关键问题要识别,而要避免收进赝品,必须要了解铜镜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质地。如潮湿的南方铜镜中含锡、铝,颜色呈金黄 色,因长期与空气隔绝,就容易形成黑漆背;干燥的北方则比较容易形成银漆背。收集铜镜要从标本开始,要根据铜质、花纹、形制、铜色、铜锈、纹饰、铭文等做综合分析,熟悉各个朝代的不同特点,比如唐以前的铜镜含锡量比较高,唐以后则比较低。
古代的铜镜都有一种表面的特殊处理,即镜面涂覆了锡汞齐后,再用白旃打光,这种操作后世又叫做开镜。古镜表面成分分析中所见的锡主要来自镀料,铜主要来自镜体,铅可能与镀料和镜体合金都有一定的关系。前面提到的宋后铜镜表面有的含锌较高,自然也是与镜体合金有关的。铁、硅、铝、磷等则主要与土壤污染有关系。根据专家的研究,自然腐蚀对表面含硅量、含铁量是十分明显的。而汞绝大部分挥发了,因此我们认为古镜表面的诸色保护层,如“黑漆古”、“水银古”等在成分上的差别,一方面可能与外镀操作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和自然腐蚀,元素迁移有关。正因为如此,有学者说“黑漆古”是锡的反偏析所致就很难成立。第 一,黑漆古、绿漆古等古铜镜内部的成分基本上是一致的,为什么只有黑漆古能够反偏析。第 二,反偏析绝不可能形成这么薄而厚度大致均匀覆盖了整个器物的高锡层。第三,反偏析说认为表层与内部是没有分界面的而我们可以看到黑漆古表层起皮脱落说明他们是分层的。第四,从实验可知黑漆古、绿漆古、铅背等表面成分大体是一致的。为何黑漆古为反偏析所致,而其他不是。
由于镜背面积不大,纹饰所选用的题材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譬如祈求吉祥的心愿,表现为铜镜中常见的铭文如「常乐未央,奉毋相忘」;崇信神仙的思想,表现为仙人瑞兽的纹饰;道德伦理的训喻,表现为借铜镜作鉴照真理的象征意义(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故事,或公堂上悬有「明镜高悬」的字样以示为官清廉);道教法象的运用,表现为借铜镜作法器;佛教艺术,则表现为以佛像故事作纹饰,如宋代的「达摩渡海纹镜」等等,这些内容无不反映出当时社会意识的特征,这都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社会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门口挂镜子的习俗由来已久,古人一直以铜镜为降妖镇邪之物,认为凡是魑魅魍魉之物,只要经过镜子的照射,完全可以让其露出本来面目,正所谓 “镇宅神以埋石,厌山精而照镜”,这也是为何《西游记》中会有“照妖镜”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