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食盐 南北朝:僧伽斯那
“千佛名蓝、中兴百年”南京栖霞古寺
"
愚人食盐南北朝:僧伽斯那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反为其患。
赏 析愚人食盐南北朝:僧伽斯那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食:食物。】,嫌淡无味。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朋友家做客,和主人一起吃饭,嫌弃食物淡而无味。主人闻已【✦闻已:听罢。】,更为益盐【✦更:再次。✦益:增加。】。主人听到之后,于是又在菜里添加了盐。既得盐美【✦既:已经。】,便自念言:他吃了后觉得很美味,于是自言自语说:“所以美者【✦所以:……的原因。】,缘有盐故【✦故:缘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复:再。】”“菜之所以味道鲜美,是有了盐的缘故。很少就如此,何况量多的时候呢?”愚人无智【✦智:智慧。】,便空食盐【✦空:空口。】。食已口爽【✦口爽:口味败坏。爽:差、败坏。】,反为其患【✦反:反而。✦患:祸患。】。这个愚蠢的人没有智慧,就不吃菜只吃盐。吃过之后味觉败坏,反而成为他的祸患。《佛典故事》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有一天到一个很远的朋友家里去。主人便很殷勤地招待。并煮了好几道好菜招待这位客人,可是忘了放盐,所以每道菜都淡而无味。这位客人对主人说:“你今天烧的菜都很名贵,可是淡了一点,所以不太好吃。”主人说:“啊!我忘了放一样东西!”于是到厨房拿了些盐,放进每一道菜,搅拌了一会儿再请客人尝尝,这回每道菜都很美味可口。问主人说:“你放了些什么,菜就那么好吃?”主人说:“放盐呀!之所以每样菜都好吃,是因为有盐,盐是百味之源。”傻人以为盐既然那么好吃,回去每餐都买盐来吃好了,省得煮那么多菜。于是到了街上买了一大包的盐,回到家里急忙打开,抓了一把放进嘴里,苦涩不堪,以为是被那位亲戚骗了。简介这篇寓言选自《百喻经》,全称《百句譬喻经》,是古天竺高僧伽斯那撰,南朝萧齐天竺三藏法师求那毗地译。《百喻经》称“百喻”,就是指有一百篇譬喻故事,但原经真正的譬喻故事只有九十八篇;之所以称之为“百”,有两种说法,一就整数而言,二是加上卷首引言和卷尾侮颂共为百则。《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结构形式单一,每篇都采用两步式,第一步是讲故事,是引子,第二步是比喻,阐述一个佛学义理。它从梵文译成汉文,距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此经一经流传,就受到阅读者的欢迎。寓意1.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2.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所以,凡事均有度,过犹不及。
收录于话题#百喻经,6个
-----
-----三重楼喻
原 文往昔之世,有富愚人痴无所知。到余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轩敞疏朗,心生渴仰即作是念:“我有财钱不减于彼,云何顷来而不造作如是之楼?”即唤木匠而问言曰:“解作彼家端正舍不?”木匠答言:“是我所作。”即便语言:“今可为我造楼如彼。”是时木匠即便经地垒墼作楼。愚人见其垒墼作舍,犹怀疑惑不能了知,而问之言:“欲作何等?”木匠答言:“作三重屋。”愚人复言:“我不欲下二重之屋,先可为我作最上屋。”木匠答言:“无有是事,何有不作最下重屋而得造彼第二之屋?不造第二云何得造第三重屋?”愚人固言:“我今不用下二重屋,必可为我作最上者。”时人闻已便生怪笑,咸作此言:“何有不造下第一屋而得上者?”譬如世尊四辈弟子①,不能精勤修敬三宝,懒惰懈怠欲求道果,而作是言:“我今不用余下三果,唯求得彼阿罗汉果②。”亦为时人之所嗤笑。如彼愚者等无有异。
白 话从前,有一个富人十分愚蠢。他来到另一富人家做客,看见一座三层高的楼房,高大华丽,房间宽敞明亮,心中十分羡慕,于是想到:“我的钱财并不比他少,何不也建造一座这样的楼呢?”于是他立刻叫来木匠,问道:“懂不懂怎样造一座像他家那样漂亮的楼房?”木匠回答说:“那正是我建造的。”愚人便说:“现在就请你照样为我建造一座楼!”于是木匠就测量土地,垒砖搭屋。愚人看到他垒砖搭屋,心里疑惑,不明白木匠在干什么,就问他:“你这是想做什么呢?”木匠回答说:“建三层屋啊。”愚人说:“我不要盖下面这两层,你先为我建造最上面的一层屋。”木匠答道:“哪有这样的事!哪有不造底层的就能造第二层的!哪能不造第二层就能造第三层的道理!”这愚人固执地说:“我就是不要下面两层,你一定得给我建造最上面的那层。”当时的人们听了,都笑话他:“稀奇可笑,世界上哪有不盖下面一层就能建造到上面第二层、第三层的!”这就好比佛的四辈弟子中,有的人不能虔诚礼敬佛、法、僧三宝,精进修持佛法,懒惰懈怠,却想求得道果,便这样说:“我现在不想历经证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这前面三个果位的修持实践,直接求得第四阿罗汉道的果位。”这种想一步登天的想法也同样被当时人们所耻笑,正如愚人一样,并没有什么两样。
寓意古诗有云: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故事中的愚人不造底层之屋欲得上层之屋,想一步登天,无视基础和根本的作用,结果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永远遥不可及。故事启示我们,盖房子需要打好地基,一层一层来建造,世间做其他事也是这样,想修行成就也是这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努力付出是成就世间事业和出世间道业的共同道理。
-----
-----杀商主祀天喻
原 文昔有贾客欲入大海,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然后可去,即共求觅得一导师,既得之已相将发引至旷野中。有一天祠当须人入祀然后得过,于是众贾共思量言:“我等伴党尽是亲亲如何可杀?唯此导师中用祀天。”即杀导师以用祭祀。祀天已竟,迷失道路不知所趣,穷困死尽。一切世人亦复如是:欲入法海取其珍宝,当修善法行以为导师。毁破善行,生死旷路永无出期。经历三涂③受苦长远。如彼商贾,将入大海,杀其导者,迷失津济,终致困死。
白 话从前有一队商人,准备到大海里探宝,但不知道进入大海的方法,必须要找一个向导,才能前往。于是他们就共同寻找,请到一位向导。有了这位向导之后,他们便启程出发。走到一处旷野地带,那里有一座祭祀天神的祠堂,按照习俗要用活人祭祀天神,方可通过。于是这群商人就一起商量:“我们这些人结伴而行,大家都是亲人或朋友,怎么能杀掉谁呢!只有这个向导,可以用来祭天。”于是他们把向导杀死,用来祭祀天神。祭天完毕,他们却迷失了前进的道路,不知该向哪儿走。结果,这些商人全部被困死在荒野之中。世上的人也是这样:想深入佛法探究真理,就应当勤修善法,以此作为自己的导师。如果背离善行的要求,在这如同茫茫生死轮回的旷野中,是没有办法能够解脱的。历经三涂恶道的灾难,受苦无穷。如同那些商人想要进入大海,却杀死了他们的向导,结果迷失了方向,最终困死在旷野里。
寓意1: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故事中的商人害人终害己。
寓意2:“导师”可以喻指目标、理想,如海中的向导,是人生努力奋进的方向;“导师”可以喻指世间的一切善法,行善积德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导师”可以喻指成就道业的一切世间、出世间善法的修行实践,这些修行实践可以照破无明,是长夜黮黯中生命的灯塔,是解脱生死轮回的保障。
注释:①四辈弟子:指佛教出家、在家之男女弟子。《生经》卷3:“众諸等类修梵行者,四辈弟子、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出家弟子即比丘、比丘尼;在家弟子即清信士(梵语:优婆塞)、清信女(梵语:优婆夷)。②阿罗汉果:《杂阿含经》卷一八《弟子所说颂第四品》:“贪欲永尽无余,嗔恚、愚痴永尽无余,是名阿罗汉者。”③三涂:又作“三途”,指三恶道:地狱道、恶鬼道、畜生道。
主要参考书目:1、国学经典《百喻经》王月清 范赟注译,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2、《百喻经译注》王孺童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版
南京栖霞古寺介绍千年古寺 全国重点寺院南京佛教首家“五星级”寺院三论宗祖庭
“千佛名蓝、中兴百年”南京栖霞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