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冬:倔强,是另一种理智

原创十点读书

文 | 嫏华

在中国古代,男尊女卑是最残忍的现实。

男子踏入梨园学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而若是女子踏入梨园,则会成为遭人歧视的“下九流”。

众所周知,每年去梨园学艺的人有成千上万,但想要在梨园出头、成为“角”的却屈指可数。

但凡事总有特例,就有那么一个人,曾在梨园那个男多女少的地方,硬生生闯出一片天地。

她,就是一代“冬皇”孟小冬。

事业有成,婚姻幸福,孟小冬的一生无疑是成功的,而她成功的秘诀,源于两个字:倔强。

倔强,是日复一日的坚持

1907年,北京梨园世家,女婴孟小冬呱呱坠地。

由于祖父和叔伯都是京剧演员,所以孟小冬从小就在梨园中长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在戏曲上的天赋也逐渐显露出来。

但仅靠天赋并不能成名,于是父亲找来了专业老师教她唱戏。

每天早上六点,孟小冬要在城墙下对着城墙练口型;下午要学唱腔、学身段,到了晚上还要背戏词。

学习期间,要帮师父干些琐碎的杂活,如沏茶、装烟丝等。这对于一个未成年人来说,是繁重的工作,但孟小冬却在这繁重枯燥的练习中坚持了下来。

十四岁那年,她第一次在上海乾坤大剧场和众多名角同台,当时大家对她的评价是:“扮相俊秀,嗓音宽亮,不带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势。”

她,终于一炮而红了。

年少成名,是把双刃剑,有的人因此洋洋自得,最终在诱惑中失去自我;有的人却异常清醒,深谙“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

孟小冬正是后者的代表,她深知自己练得还不够,于是决定走出眼前的舒适圈,去外面追寻更大的进步空间。

十八岁那年,在上海戏曲界已经稍有名气的孟小冬,放弃了已经拥有的一切,毅然决然地离开上海,去往北京。

孟小冬初到北京,便想拜京剧老生余叔岩为师。但余叔岩轻易不收徒弟,更不用说女徒弟了。

无可奈何之下,孟小冬只好作罢,但天无绝人之路,就当她准备放弃时,上天再次给了她一个机会。

1939年,余叔岩收了李少春为徒,孟小冬听到消息后,立刻请人帮忙推荐。余叔岩考虑良久,终于决定收孟小冬为关门弟子。

进入师门后,孟小冬开始了“噩梦般”的生活。

余叔岩教徒弟,既随心又严厉。他给徒弟说戏时从不墨守成规,只凭自己心情。

有时,他整天都不教戏,但有时一教就是大半夜。

更有甚者,当余叔岩兴之所至的时候,他还会突然加课。

如果只是随心倒还忍得住,但余叔岩的严厉更是出了名的。

如果前一天教的内容你没有掌握,他是不会继续往下教的。

例如,孟小冬学《一捧雪》的时候,单单是字音,就整整练了三个多月。

面对这么一位严厉的老师,孟小冬却从不抱怨,她每天准时去老师家里练戏,一练就是大半天。

曾有人说,当余叔岩的徒弟,必然要吃得了辛苦、耐得住疲劳、守得住寂寞,孟小冬的的确确做到了。

她凭借自己对戏曲的热爱,在余叔岩门下学习了整整五年,风雨无阻。

后来,她唱的《搜孤救孤》成为了京剧舞台上的“广陵绝响”,也为自己赢得了“梨园冬皇”的称号。

诗人萨迪曾说:“事业常成于坚持,毁于急躁。”

面对艰苦困难的学艺之路,孟小冬凭着对京剧的热爱,一天天坚持下去。

她坚信,只要不放弃,命运终会给你想要的。

果然,孟小冬终成一代名伶。

倔强,是一种理智

1925年年底,孟小冬演出《上天台》,恰巧,梅兰芳在同一天演出了《霸王别姬》。

两个人,就这么相遇了。

当时有人曾撮合梅兰芳和孟小冬共同出演《四郎探母》,两人演出后,剧坛曾一时轰动,并传为佳话。

久而久之,当梅兰芳重唱《四郎探母》时,总会邀请孟小冬一起演出。

当她在舞台上扮演威武的帝王,而他扮演活泼俏丽的少女时,戏迷们都为两人天衣无缝的配合喝彩不已,甚至还希望两人成为现实中的夫妻。

两人的婚姻,仿佛水到渠成一般。

1927年,梅兰芳和孟小冬成为了夫妻,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婚后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梅兰芳和孟小冬结婚前,已经有一正妻一平妻了。

原配妻子王明华出身戏剧世家,但因为生病早已不管俗事。

平妻福芝芳,和梅兰芳出身同门,嫁人后便不再登台。

身为一个女人,又怎么能容忍丈夫再有别的心上人呢。

福芝芳坚决反对孟小冬进门,甚至不惜拿孩子来威胁梅兰芳。

无奈之下,梅兰芳只好在别的地方安置下孟小冬,这个地方就是“缀玉轩”。

本是妻子,却硬生生成了外室,倔强的孟小冬怎会甘心隐忍,但因为对梅兰芳的爱,她终究还是接受了这个事实。

不过这件事,也成为了孟小冬心中的一根刺。

后来,梅兰芳的伯母去世,梅兰芳在北平设立灵堂,孟小冬得知消息后,身穿丧服、头戴白花,打算去梅宅为梅兰芳的伯母奔丧。

但福芝芳坚决不让孟小冬进门,甚至在梅兰芳的劝解之下,依旧激烈地回答:“这个门,她就是不能进!否则,我拿两个孩子,还有肚里的一个,和她拼了。”

面对妻子的反对,梅兰芳只能无奈地对孟小冬说:“你回去吧。”

对于孟小冬来说,这四个字无异于晴天霹雳。

她终于明白了,梅兰芳不是不喜欢她,只是这份喜欢,抵不过对家中两个妻子的爱,也抵不过旁人的舆论。

这场不被尊重的爱情,也该结束了。

1933年9月,孟小冬在天津《大公报》第一版上,连登三天启示:

“冬当时年岁幼稚,世故不熟,一切皆听介绍人主持。名定兼祧,尽人皆知。乃兰芳含糊其事,于祧母去世之日,不能实践前言,致名分顿失保障,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或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

是我负人?抑或负我?谁是谁非,已经不重要了。

张若虚曾说:“此情应是长相守,你若无心我便休。”

旁人劝孟小冬,忍忍便好,何必离开。

但于孟小冬而言,她并不是恋爱脑,爱情,也永远不会是她生命中的唯一。

她有她的骄傲和倔强,当年因为爱情在一起,当爱情散去时,我便离开好了。

不受尊重的爱情,我又何必忍下去!

倔强如孟小冬,在爱情里不会忍,不会缠。

当爱情到来时,她会张开双手拥抱爱情;

当爱情消散时,她也绝不挽留,毅然昂首向前,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倔强,是对原则的坚守

和梅兰芳分开后不久,孟小冬再次复出。

距离上一次的登台,虽已隔了七年,但这次复出,依然吸引了很多喜欢她的戏迷。

再次上台,孟小冬已获得余派唱腔的精髓,表演方法更加精进。

因此,这次复出大获成功,许多人为之兴奋,其中便有杜月笙。

杜月笙是当时上海滩的青帮大佬,被称为“上海皇帝”。

在孟小冬刚刚成名的时候,杜月笙就喜欢她了。

只可惜,孟小冬没过多久就嫁给了梅兰芳,杜月笙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

现在,孟小冬离婚复出,杜月笙终于有了名正言顺追求她的机会。

恰巧,杜月笙的四夫人姚玉兰是孟小冬的师姐,也是她的结拜姐妹。

姚玉兰知道杜月笙的心意,便想游说孟小冬做杜月笙的五夫人,但孟小冬却拒绝了。

倔强如她,连平妻都不愿做,又怎愿意做小妾。

面对孟小冬的拒绝,杜月笙仍不肯放弃。

他对孟小冬关怀备至,百依百顺,当孟小冬想继续唱戏的时候,杜月笙更是给予了她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在这接二连三的“柔情攻势”下,孟小冬渐渐软化了。

终于,她松口愿意和杜月笙在一起。

没过多久,杜月笙的身体日渐虚弱,孟小冬在他身边,无怨无悔地照顾了他十年,从未计较过名分。

1950年,杜月笙准备移去香港,所有人都忙着准备行李。

这时候,孟小冬问了一句:“我跟着你去,算丫头,还是算女朋友呢?”

杜月笙听到这话,愣了一下,紧接着便开始操办起他和孟小冬的婚礼。

在这个最难的年代,他却愿意倾尽全力给她一场最豪华的婚礼。

杜月笙对孟小冬的爱,很少说出口,却把他的爱意,藏在日常的每个细节里。

结婚那天,杜月笙虽然生病了,但还是穿戴新衣,礼节隆重地迎娶孟小冬。

而一向淡情冷意的孟小冬,在这一天,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迁往香港后没多久,杜月笙的病情愈发严重了。

弥留之际,孟小冬守在他的床榻前,对他承诺此后绝不登台演戏。

失去了最爱的人,戏又演给谁看呢?

此后,孟小冬深居简出,不登台、不唱戏,也不吊嗓子。

晚年,她移居台北,终年70岁。

孟小冬的一生,是倔强的一生,她说自己不愿为妾,就绝不给人做妾;她说自己不再唱戏,余生便从未唱过。

一言九鼎,或许是倔强的另一个名字。

宋代诗人郑思肖有诗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孟小冬这一生,如同冬日的梅花,在艰苦的环境中,依旧展露出最真实、最美丽的自我。

倔强,不是不明事理,而是一种生活态度。

人这一生,总会面临许多诱惑。有的人甘心吞下夏娃的苹果,最终堕落。

有的人,面对外界的干扰和诱惑,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底线和原则,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最终活出不一样的人生。

正如孟小冬,她恨得决绝,爱得洒脱。她的性情,敢爱敢恨,倔强如“冬”。

我们要做的,就是珍惜自己,充实自己。面对人生的苦难,要守住自己的底线和原则。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愿你我面对人生种种,都可以在困境中不畏困难,守住初心,迎接一次又一次的挑战,活出精彩的人生。

作者 | 嫏华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