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喜欢或者讨厌,但那是你的事,我对此毫无意见
每年的读书日我都会给自己总结总结上一年读书的经验心得,不是给谁看,就是习惯了。
然后再做个新一年的读书计划,精读泛读,重点看些什么之类的,那些计划也很少都做到,想法总是美好的,但做起来很辛苦。做不成也就做不成,书是读不完的,享受就挺好。
因为一直话痨,所以,时不常的就要发发朋友圈,读书日了嘛,不晒一晒自己的书,不拽两句想法,总觉得没过瘾。于是就给书拍照,随手从自己的“上一年读书心得”理由复制出来两句显摆显摆。
我这人,边缘惯了,发朋友圈嘛,不指望点赞,也不知道会有谁看,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发什么就发什么,据说这个算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其实不太理解活在自己世界里这句话。之前也有朋友好心劝我,说是这么发东西算是炫耀,这我不信,这年头哪有人拿自己读书来炫耀呢?读书无用论多么深入人心,一年的平均读书量它不说明问题吗?
这个资本为王的时代里,功利地说,读书的实用价值也确实不好证明。读很多书的牛人有,一点不读书的牛人也有的是,读书跟牛不牛从来也没有过什么正相关的统计数据。
更何况,读什么才算是读书呢?小人儿书算不算?不是说搞投资的土财主孙正义一年能看三四千本漫画书的吗?这东西跟他赚钱多是不是挂钩呢?也难说。
说回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被人每次这么说,还是自己比较亲近的朋友学友,难免得反思。我都在想:哪个人不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呢?
慢慢的我明白过来了,这个意思是说我在做事情的时候没考虑到人家对这件事情的评价,就顾着自己了。
那别人是怎么评价的,这事儿重要吗?
好像还挺重要的。因为人毕竟是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没人能独自生活,鲁滨逊都不行。不过,是不是要别人觉得不好就不去做,这个还是可以讨论的。
比如朋友觉得我炫耀,劝我别发朋友圈。这个炫耀,我自己觉得没有,别人觉得有,那我是不是应该不“炫耀”呢?
话分两头说,我如果想要交流,潜在的对方感受,就必须被考虑到。在这个场景里,就必须考虑,人家觉得是炫耀,那交流就失败了,没达到预期效果,不发是对的。
那如果我没有想要交流呢?就是自己玩儿。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朋友圈是不是一个公共空间?我觉得不算是,这只能说是一个扩大了的私人空间。
公共空间,一方面是“所有权”上是公共的,另一方面一个行为对他人的影响是他人在公共场合不应承受的。
朋友圈在“所有权”上不是公共的,他人也可以轻易的避免承受朋友圈东西的影响。
我把这个想法跟几个朋友表达了,他们觉得这个属于强行的合理化。我们争论到一个离这个话题特别遥远的话题上,就是我们的个人行为的最终指向上。
他们觉得一个人的个人行为的最终指向是社会关系条件下的自我提升。我的想法是自我提升目的下的对社会关系的重新整合。
我同意社会关系对人的先在性,但是现实的说,这个社会关系太宽泛,那么多关系,哪些是被指认出来的,需要注意的,因为总体上的注意,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从自己的行为出发去做事情,这个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最终的目的指向就是需要澄清的。
明确了才能积累,人生也才会出现一个纵深,才能逐渐的深入和丰富起来,从而不至于沦为一大堆相互矛盾的意见的提线木偶。
最终,谁也没说服谁,人嘛,什么时候是靠说服就改变的呢?不过,对我自己来说,推理证明其实都是次要的,只是一种事后的自我理解罢了。尼采就认为:证明,那是思想的衰败。
尼采威武!你看,我就这么做了。至于你喜欢,还是你不喜欢,那是你的事儿,我不发表意见。
并且,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