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精神意味着什么?
在欧洲的顶级足球联赛里面,强队隔一段时间就会被曝光说某某球员跟某某球员不和,某某球员跟俱乐部有分歧,某某球员跟主教练关系糟糕等等。
但是只要是上场比赛,球员还是认真踢球,这个被叫做有职业精神。但上述说法起码是几年前的标准了。
如今在各个俱乐部,流行球员不满意教练的时候就用出工不出力,集体不在状态的方式“做掉”教练。还有个网络词叫被“演”了。当然了,表面上还是会说自己有职业精神,只是不适合原来教练的那个风格,换了新教练立马就能生龙活虎起来。
个体主义走到这一步,也算是玩儿脱了。这个游戏规则的更换看来是不可避免了。不光足球,篮球也一样,不光体育领域,有一定职业壁垒需要一定专业知识的领域都在经历这样的问题。
我们看百年前涂尔干写职业伦理和公民道德的时候对职业伦理的理解,那个作为群体而能够独立被看待的维度现在还剩下多少呢?好像所剩无几。
韦伯的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的思路,最后带来的结果,可能也不是单纯可以在理论逻辑上推演出来的。
这有点类似于明末的崇祯皇帝和臣子,崇祯皇帝考虑的是自己,一家一姓,臣子们考虑的也是自己,一家一姓。崇祯役使臣子们,不高兴了就杀几个(这位崇祯一是爱惜羽毛,不太担责任,二是太残忍暴戾,杀了不少的人)。
他老祖宗朱元璋开国之后一通猛杀,功臣宿将屠戮殆尽,毕竟是开国,势头在那里。到了他崇祯,这船早就风雨飘摇、千疮百孔了。
大臣对这个朝廷的认同感早就没多少了,特别是能站在朝堂上直观感受到上面这位喜怒不定的家伙一番驱使奴役又刻薄寡恩的模样,君和臣在对这组织不过是你朱家一家一姓的事儿上面达成了共识。
你上吊你的,你暴尸街头你的。你崇祯喊文臣误国,多新鲜,你驱使奴役他们的时候,可没觉得国跟他们应该是咋样一个关系。什么义务是天然的呢?老早就有古训:君视臣如土芥,臣视君为寇仇。
说回到职业精神,首先得有个职业意义感,职业在韦伯和涂尔干那里还多少有些神圣和崇高的意谓,它连着人的自我完成。
如今,这样的自我完成像马克思在1844手稿中描述的那样,早就成了劳动者避之唯恐不及的劳役,异化出来的人,只有在吃喝玩乐的动物性中才能体会到自己的存在。而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却成了人要面对的洪水猛兽。
所以,如果跳起来嚷嚷人心不古,现在的世道远不如从前什么的,先别忙着下结论,多想想崇祯。
如果反过来说这个世界跟自己没啥关系,旁观者一个,吃喝玩乐,混吃等死,也别忙着庆幸自己找到了安稳的归宿,想想崇祯手底下的大臣。国家玩儿砸了,闯王进来了,也没你好果子吃,不但贪的钱要吐出来,少不得还得是一顿顿的毒打。
很多事当你不单纯的用白莲花式的道德去评价,而是尝试去给它一个说得通的解释的时候,这世界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稍微好一点,虽然能好的也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