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呐!苦口婆心秀智商,掏心掏肺抖机灵
人呐!苦口婆心秀智商,掏心掏肺抖机灵
饭馆偶遇初中同学老张,客套几句留了微信,各自匆忙。
多年不见的相识,再见面总是又激动又尴尬,激动的是那个人身上明明就背负着你的过往,不期然触发一段幽思。尴尬的是,经年未见,各自挣命,不知从何说起。能关联起来我们的,只能是其他同学。
于是微信交流的话题,无意外,就是挨个细数其他同学从各奔东西后的际遇。聊得人多了,总结规律,很有意思:
那些初中时候父母规划极好极细致的同学,差不多每天几点睡觉,怎么吃饭,跟哪个同学应该处好关系,不许理哪些孩子什么的,普遍混的不太好,不光外在事业上不大好,好像精神感受上也都挺成问题。爹妈当年苦口婆心,事无巨细,事后看来好像就只是秀了秀父母自己的智商。当年规划的好像对世界什么都知道,哪个是好哪个是不好,人生应该怎么过,门儿清。
那些曾经关系好后来绝交的小伙伴,多是因为总掏心掏肺指出对方的问题,面临的困境。从结果看,好像那些掏心掏肺的样子,都成了可恶的抖机灵,朋友不念着好,自己的建议也都没被接受。孔老夫子的预言每每应验:一件事情,劝的次数多了,就是自取其辱了。
这么一想,再去翻看历史会发现,何止塞北一隅的小小中学,史书上那些有名有姓失败者,也毫无例外的会避开那些对他好的意见。
实际上那些规划孩子应该怎么做是好,怎么做是坏的父母,虽然有可能有些观念是没有跟上时代,但大多数时候总是好的,孩子真的按照那个做了,起码不会是个处处选错的失败者。好友的劝告,虽然难免有好友自己的好恶在其中,但总是多少出于好意在,真的接受了,未必更好,起码不会更糟。
这些人就好像必须要反对了那些以对他好的外观出现的意见,才算是真的活出了自己。结果,虽然避开了一些没什么道理的为自己好的意见,却也因为避开了真的是为他好的意见,活成了一个猥琐龌龊一无所成的自己。自己,成了一个反对“为自己好”的情绪的集合。
那是不是人就没可能被教育出来呢?
有人也这么反思了,然后据说正确的办法是要靠引导?
说白了就是得夸,得鼓励。没有节制,没有底线的夸。明明烂的一塌糊涂,也要昧着心思说是前途远大,天才少年。据说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导方式,培养出来了很多人的信心。这应该是能找到例证的。
不过,这法子的后遗症也很明显。随便转转各个大学,别管是学霸学渣,别管是勤劳的还是懒散的,个个觉得自己只要使使劲儿,分分钟马云乔布斯,一转眼鲁迅卡夫卡。马云乔布斯能不能成不知道,一千五百字的小文章都读不完,超过150个字的小文写不利索,错字连篇,文学常识未必赶得上他们调侃的无聊网红,起码,凤姐还知道个血馒头呢。
苦口婆心的被看做是唐僧,太啰嗦,背后那意思不就是自己是那个至尊宝吗?掏心掏肺以对的被说是迂腐,背后那意思不就是自己聪明能干看得透吗?想深一层,脱离了现有条件的自信,能带来的只是放弃行动的犬儒,因为只要一行动,就能看到自己的不堪,看到做事比光是嘴炮叨逼叨要难许多。
以后啊,无论是对孩子,还是对朋友。苦口婆心和秀智商不好区分,掏心掏肺和抖机灵也难辨真伪,最好的法子,就是别管怎么样,先上手做一做,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行动就是面照妖镜,不看看,都还以为自己西施贾宝玉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