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辛专访 | 中医的学习,需要更多传统的训练
编者按
三年制经典中医课程2021届第五期招生开始了,我们特别邀请了课程教学顾问,同时也是【中医临证训练与本草】板块的主课老师:李辛老师,就同学们关心的问题做了一次专访,希望可以对想要学习中医、深入学习中医的学员有所启发和帮助。
▼
01
问:三年制经典中医课程已经启动第五期招生了,之前的学员中有的已经考取了医师资格,也有的开了自己的理疗工作室。您也见证了他们三年的学习与成长,从课程规划和主课老师的角度,您觉得当初课程定位与设计是否满足了大家学习中医的目标和期待?
李辛:三年制经典中医的课程设计,是针对有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工作经历,已经培养出比较好的观察力和思考力的35岁到50岁左右这一批人。他们很喜欢中医,不少人也上过各种短期的中医培训班,实际上我在十多年前也教过这样的课,但他们需要一个更系统、更完整的、更深入的学习,能够对中医这一门学科,有一个真正深入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2013年左右,我和Sylvie医生在她学习过的位于法国普罗旺斯的'法国传统医学教学研究院'参观,这是法国历史最老的一所教授经典中医的学校,它的教学方式给我很多启发,因为大部分的学员来自欧洲各个行业,年龄在30岁到50几岁,甚至有60岁的学员,他们每个月从各地到普罗旺斯的学校上两天的课,每年还会有一周的集训,教室里的课桌是一张张的按摩床,他们非常重视实践操作。在学校周围有很美的林地以及河边的空地,他们在那里训练站桩和太极。
当时我想,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到很多人更深入的学习中医。正好在那个阶段,我们也有一批教授古典中医的非常好的老师,也是互相认识多年的朋友。像Sylvie老师、马凯翰老师、钟鹰扬老师,还有法国传统医学教学研究院的副院长Regis老师。
他们都有多年的静坐、练功、武术以及临床的经验,也就是说在传统的称之为“内在训练”部分,他们有下过功夫,身心的感受力都非常的好,对传统中医里关于“形气神,阴阳虚实,开阖邪气”这些观念,都有切身的体验。他们有多年的临床经验,疗效也很好,同时作为现代人,又能够非常清晰、逻辑性的把传统医学的理论和实践里最重要的部分,以现代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讲述给大家。
所以我们决定在上海自道精舍来开始这样一个尝试,最开始参与设计的主要是斯里维(Sylvie)老师,钟鹰扬老师,胡琳娜医师还有我,到现在经过了五年时间,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些比较重要的设计和思路在这五年中逐渐完善,也让我们认识到传统中医的学习不能只是从书本上、理论上和纯粹的概念讲授、背诵记忆入手,而需要更多的传统的训练。
目前的三年制课程里,每天上午都会有将近一小时的传统武术和功法的训练,也要求学员在家锻炼身体,同时开始站桩、静坐、八段锦、八部金刚功或太极等任何一种传统的训练。目的是增加我们对神和气能量或者信息、精神层面,即这些无形层面的感受力,这是整个三年制对于学员最重要的一个要求,实际上这也决定的学员能够自己深入学习到什么程度。
在第一个学期,主要是让大家学习传统医学临证的思维方式,然后学习各种,我们称之为“手法治疗”:针灸、按摩、拔火罐、刮痧等等,这些练习,都是可以直接接触到人体,熟悉人体的厚薄、虚实、刚柔,包括我们所说的腠理、筋骨、皮肉,它的松、紧、虚、实。在这个过程当中,自然能够感受到手下或者患者身体内部以及四肢的均匀度、能量在经络里的流通度,邪气分布的范围,以及它是寒、热、湿、浊还是别的,这个只要练习就会有感觉。
这些功法和可操作性的练习放在第一学年,也是为了避免学习者纸上谈兵,在概念和理论当中盘旋。三年制的学习或者说传统中医临证,它需要学习的理论和概念其实并不是太多。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把学习到的每一个传统的概念,比如说邪正、虚实、开阖、动静、刚柔,要能够有切实和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在第二学年还安排了大量的把脉、尝药以及尝方剂的深入体验和练习,这是为了让我们去学在实处,课程重点也将进入古典针灸的完整课程体系和古典方药的学习。到第三年主要是经典研习与临证实践。所以从这五年的教学和实践来看,大部分同学经过三年完整的学习,能够更深入的去理解和实践传统医学。
三年的学习时间,也能够让一个人沉下来,这是深入学习的一个最重要的基础,然后能够用传统的诊断,望闻问切判断一个人:形气神的格局,气机能量的虚实、寒热、开阖、阴阳,至少能够在治疗上抓住这个大方向,不会把虚的看成实的,把实的看成虚的,治疗方向就会相反,这个其实是最重要的。我们常常说一门学科,一开始的基础、基本理论和诊断治疗的大方向要先掌握。
这样在治疗的时候,你至少不会搞反,不会对病人有大的损害或者发生医疗事故,然后在未来的锻炼中去慢慢的精微化。
▼
02
问:您觉得深入学习中医是否需要一些岁月和时间的沉淀?
所谓岁月的沉淀,其实并不一定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就像一杯水,如果要让它沉淀,让里边的茶叶或里边的灰尘慢慢沉下来,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时间,更重要的是沉淀其实需要一个相对安静和稳定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身心状态,所以我们也看到很多人,学习了很多年,但一直只在表面的不同技法,或者点对点的思维,这个病怎么治或这个方法治什么病,这样的低水平的重复。
真正的原因,就是他自己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他的生活和身心还没有相对的稳定和沉淀下来,所以我们也一直建议大家,学习中医意味着我们未来生活的一个大的方向上的改变,也是身心状态的一个重新调整,那前面谈到的这些功法的训练。它是需要时间的,而且需要相对稳定、柔和、安静的心境。所以学习中医最重要的是要闲下来,如果他每天有更多的独处的时间,安静的思考和阅读的时间,能够不慌不忙的做饭,体验按摩或者是尝药,那不需要太长久的时间。
很多人觉得好像中医需要从十几岁,二十几岁学到五六十岁,白发苍苍才能积累那么一点经验,才可能学会。这是一个巨大的误解。在过去乃至在解放前,大部分非常好的医生,也就是学习了两年、三年、五年,然后就开始行医。所以我们说没有方向的努力,就像黑暗中的远征。对于学习中医来说,如果只是盲目地、狂热地在动荡的状态去学习大量的技法和理论,可能也是一个没有方向的黑暗中的远征。
▼
03
问: 目前一、二年级筑基课程与三年级以及后续的进阶课程如何对接?
一年级的重点是练习功法,掌握传统医学的临证思维,明晰诊断与治疗的大方向。锻炼身体,对气,对邪正,对形气神有切实的身心感受。二年级,会在两个方向展开,一个是本草的方向,一个是针灸的方向。到三年级,不同的学员可以根据他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在这两个方向更加的深入,实际上在一年级还有外治法的学习方向,我们也有同学,在外治法方向上会深入。到了三年级呢,我这边是古典本草的方向,主要以讲述“中医经典与临证”开展教学。
今年12月初,我们刚刚进行了针对三年级学员的四天集训【伤寒论研习】,我们选了20多个方子,每个方子都根据汉代的剂量和古法煎制,然后大家一起尝了一下:麻黄汤、桂枝汤、大青龙、小青龙、四逆汤,大承气,白虎汤等等,这些药进入身体,形成了我们所谓的方药力量的势能,传统中医称之为药势,它是阴的、阳的、寒的、热的、升降、刚柔、补泻,每个同学都能感受到。
在这样一个切身的感受基础之上,我们再回过头来理解张仲景《伤寒论》的原文以及理解伤寒论的三阴三阳,是基于阳气的进退,同时也伴随着邪气的进退,人体的反应是向上还是向下?排邪的方式是通过表还是通过里,还是通过小便,其实就非常清楚了。
这个是我们三年级的一个方向,未来还会有《温病条辨》,孙思邈先生的《千金方》,李东垣先生的《脾胃论》和《内外伤辩惑论》这一类传统的经典。
这些课程的设计并不是由老师来主观的设定,最重要的在于学生的基础,如果学员已经有非常好的基础,那么我们就可以来开设这样的课程。
▼
04
问:老师刚才说过,中医的学习其实很简单,掌握临证的核心与大方向即可。可依然有同学觉得课堂上跟着老师思路做案例就很清晰,自己独立面对临床还是会找不到抓手,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案例教学是我们整个教学体系里边很重要的一环。现场的课至少会安排2-3个案例,大家可以如实地去望闻问切眼前这个人,可以把他的脉,看他的舌苔,按一按他的腿肿不肿,观察他的神色形态,感受他的神气的松紧勇怯,形体的刚柔坚脆…..,以及在诊断和辩证的过程当中,根据需要当下可以提出各种问题。不同的小组会有不同的诊断、辨证的结果,以及提供不同的处方、用药、用针方案,我们都可以在现场一一辨析去看哪个方向更好,哪个用药、用针更细微,更符合这个患者的精气神格局。
所以,现场的案例教学,确实能够帮助我们学员更快地去掌握,或者说更快地进入传统中医临证的思维过程,那么在老师引导的过程当中,同学们会更容易看到,感受到那些需要感受到的部分。下了课自己在操作的时候可能会感觉没有头绪,这是非常正常的,其实就是需要多练习。所有的学科,学习都是需要个人的深入练习,这个叫功夫,功夫的一个意思就是要花时间和精力。
▼
05
问:老师对未来想要坚持深入学习经典中医的同学们有什么寄语吗?
对于真正想深入学习传统医学的朋友,我们是非常欢迎的。我们所有的老师,包括我个人,大家都是现代人,很多老师实际上大学学的是其他学科,然后转入中医的。作为现代人学习传统医学,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困难,所以欢迎大家来一起学习传统中医。前提是要有时间要闲下来,有时间去散步,去大自然,去感受花花草草,四季的变化。
买菜的时候体会这些菜的虚实、寒热、厚薄,体会这些菜里边是有气的还是没有气的。不慌不忙地做菜,根据自己和家人的身心状态,当下决定最近是需要补还是泻?是需要清淡一点的、流通一点的,还是厚味一点的,滋腻一点;能够不慌不忙地喝喝茶。体会不同的茶在身体里的感觉,如果愿意喝酒,也不再是闷头大量的喝,而是体会不同的酒在身体里的走向;乃至欣赏音乐、艺术、图画、美术,其实都是我们学习中医非常好的途径。
最终,学习中医的过程是一个个人化的、艺术性的创造。就像任何一门学科一样,我们刚开始是学习这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的操作方式,认认真真的按部就班去学习每一个方子,每一个针灸的操作方法。
但最终,一个好的诊疗过程,其实不是建立在这些方法,技能或者某个特效的方子上的,它建立于操作者本身的身心状态,精神的清晰度、稳定度、开阔度和细腻度,他本人的能量状态以及感受力。每个人的感受力是不一样的,也取决于这个操作者思维的完整性,观察的全观度以及他本人在整个生活当中,不管是外在生活还是内在生活,他所获得的那种完整的秩序感与和谐感。
完整的秩序与和谐感,不仅仅是在中医,在艺术,在商业,在武术,在所有人类活动当中,如果我们要达到比较高的水平,都需要这个方向的训练,所以这也是古人说的功夫其实在这个学科之外。
好,谢谢大家。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