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唐诗解读——杜甫之《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二)

白露黄粱熟,分张素有期。

已应舂得细,颇觉寄来迟。

味岂同金菊,香宜配绿葵。

老人他日爱,正想滑流匙。

注:

黄粱;黄小米。

分张:分给。

素;向来,以前。

颇:有相反的两种意义,一是“很”、“甚",一是“稍微”。

这里杜甫给巨儿写信要求早一点寄黄小米来,当用后

岂:差不多。金菊:菊花。

宜:应当。

绿葵:即莼莱,多年生水草,叶子椭圆形,浮在水面,嫩叶可以做汤菜。

老人:杜甫自喻。

解读:

杜甫在秦州的生活来源,有一部分是靠别人接济。作为亲侄子,杜佐当然是诗人主要接济人。这首诗主要内容就是诗人写给杜佐,希望他快些寄小米以解其生活窘境。

一、二句不用比兴,直接提到黄梁,这种开门见山的写法,透露了诗人当时生活已经开始紧张,也表现了只有叔侄之间,才可能有的这种直接催要的坦率关系。第三句承第一句,由成熟到舂细,从黄粱收获、加工工序方面说,是可以寄出以供食用了。从时间上说,舂细则比成熟更后一点,因此才有第四句诗“颇觉寄来迟”。“颇觉”二字虽然包含着礼貌,不便说得太过分,但却一样能看出诗人等待小米的急切心情。

后四句紧接“颇觉寄来迟”,进一步表明诗人对小米的盼望。诗人把小米的味道同金菊、绿葵相比,不只是说小米是维持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反映了杜甫对小米的特殊爱好。“老人他日爱”一句正承接这个意思,把作者喜欢吃小米的习惯明确表示了出来。最后一句直率幽默、形象风趣地表达对黄粱的期待,这种表露,不仅是代替书信的诗篇的特征,而且在从侄面前毫不掩饰地表示自己想小米想得发馋的内心世界,活托出了一个仁慈、和蔼、平易可亲的长者形象。

杜甫(712—770),字子美,排行二,河南巩县人。其十三世祖杜预,乃京兆杜陵人,故杜甫自称“杜陵布衣”,即指其郡望。十世祖杜逊,东晋时南迁襄阳,故或称襄阳杜甫,乃指其祖籍。杜甫一度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又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祖父杜审言,武后时膳部员外郞,于初唐五言律诗之形成起过积极作用。其父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杜甫七岁开始学诗,十四时其诗文便引起洛阳名士之重视,被誉为“似班扬”。青年时代正值唐玄宗开元全盛时期,经过前后三次、历时十年之漫游生活。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举进士,不第。天宝六载,公元747年,玄宗“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由于中书令以“野无遗贤”而无人一人中举,杜甫应是届制举,又落第。天宝十年,唐玄宗祭祀老子、太庙和天地,杜甫献《三大礼赋》,得玄宗赞赏,命待制集贤院,而终无结果。十四载,方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同年十一月,杜甫回家省亲,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六月,玄宗西逃入蜀,长安陷落,杜甫亦陷其中。八月,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四月,杜甫奔赴行在凤翔,授左拾遗,故杜甫又称杜拾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杜甫出任华州司功。次年秋,弃官司西去秦州(今甘肃天水)、同谷(今甘肃成县),决计入蜀。从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至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十一年的时间,用杜甫的话是“漂泊西南天地间”。上元元年春天,他在成都西浣花溪畔筑草堂,与成都故人尹平武时有诗歌唱和。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避徐知道之乱,流亡梓州(今四川三台)和阆州(今四川阆中)。广德二年(公元764年)重返成都,入严武幕,任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郞,故世称“杜工部”。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携家离开成都,途经渝州、忠州至云安,于次年(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至夔州,居未满两年,作诗430余首,也是他一生中创作最为丰收和旺盛的时期。大历三年正月起程出三峡,辗转江、湘之间,大历四年,杜甫居无定所,往来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历五年冬,在长沙去往岳阳一条小船上,一代诗人杜甫病死。
杜甫生平新旧《唐书》皆有传,现存诗歌1440余首,《全唐诗》编为19卷。
明人对杜甫的诗歌评价极高,誉为“诗圣”。且杜甫的诗歌在思想艺术上集中反映了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社会现实,其忧世悯人的深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足为后世楷模,故杜诗一直以来有“诗史”之称,所谓“少陵为诗,不啻少陵自为年谱。”
(0)

相关推荐

  • E47杜甫五律组诗《佐还山后寄三首》读记

    杜甫五律组诗<佐还山后寄三首>读记 (小河西) 佐还山后寄三首 其一 山晚浮云合,归时恐路迷.涧寒人欲到,村黑鸟应栖. 野客茅茨小,田家树木低.旧谙疏懒叔,须汝故相携. 其二 白露黄粱熟, ...

  • 杜甫:复愁十二首

    杜甫(712年2月12日 [1]  -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 [2-3]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 ...

  • 看图识唐诗(1027)杜甫·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二

    杜甫·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二 白露黄粱熟,白露节已过黄粱谷子也该成熟了, 分张素有期.临别你曾经预先期许送来黄粱米. 已应舂得细,料应你是特意把米舂得细, 颇觉寄来迟.所以寄出就不觉稍为延迟. 味岂同金菊 ...

  • 173 唐诗解读——杜甫之《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一)

    山晚黄云合,归时恐路迷. 涧寒人欲到,林黑鸟应栖. 野客茅茨小,田家树木低. 旧谙疏懒叔,须汝故相携. 注: 野客:山野之客,指杜佐. 茨:本来是用茅草.芦苇盖的屋顶,这里指茅屋. 谙:熟悉. 携:牵 ...

  • 175唐诗解读——杜甫之《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三)

    几道泉浇圃,交横幔落坡. 葳蕤秋叶少,隐映野云多. 隔沼连香芰,通林带女萝. 甚闻霜薤白,重惠意如何. 注: 圃:菜园. 幔:帷幔,这里指用绳索结成.罩在菜园上挡鸟雀的网.落:同络,笼罩的意思. 葳蕤 ...

  • 看图识唐诗(1026)杜甫·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一

    杜甫·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一 山晚浮云合,山间傍晚正是你归家的时候, 归时恐路迷.见浮云聚担心你路上会迷失. 涧寒人欲到,涧水寒时村子或已昏黑, 村黑鸟应栖.行人将到鸟儿亦应栖息. 野客茅茨小,农家村人所 ...

  • 看图识唐诗(1028)杜甫·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三

    薤这种植物,其绿色的叶和白色的头,均可做成美味蔬菜. 杜甫·佐还山后寄三首其三 几道泉浇圃,几道山中泉水浇灌着东柯谷村的园圃, 交横落幔坡.流泉交叉横斜凌驾于如同翠幔的山坡. 葳蕤秋叶少,因深秋时节树 ...

  • 171 唐诗解读——杜甫之《秋日阮隐居致薤三十束》

    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 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 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 衰年关鬲冷,味暖复无忧. 注: 薤:植物名,今陇南一带称为"小蒜,鳞茎圆锥形,有红.白两种,可以吃,味道鲜美. ...

  • 93唐诗解读——李白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

    其一 今日竹林宴,我家贤侍郎. 三杯容小阮,醉后发清狂. 其二 船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 白鸥闲不去,争拂酒筵飞. 其三 刬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 巴陵无限酒,醉杀洞庭秋. 注: 侍郞叔:李晔. 竹林 ...

  • 唐诗解读——杨师道之《还山宅》

    还山宅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 徙倚:徘徊的样子 浮槎:古代传说中来往于海上与天河之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