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评诗·张金英(英子)评诗十首
中华诗词学会女子诗词工作委员会
评者简介:
这首诗形象地为行云进行了生动有趣的注解,并赋予其丰富的情怀,使行云这一物象显得个性饱满,特点鲜明,可谓妙趣横生也。开篇置行云于广阔的空间背景之中:行云终日在无边无际的苍穹里游走,为蓝天呈现了一幅“奔腾”之景。它形态各异,变化万千,万象皆出,在天空这个大背景之下演绎着精彩,而蓝天,则像巨大的屏幕,将这万象奔腾之景收入袖中,“收”字极见气势。中二联对仗工稳,句式错落灵动,借助外物充分表现了行云之特点。“起潮分客梦”通过“云卷云舒”之变化,道出游子之梦:天边飘过故乡的云,它不停地向我召唤......天上的云最易引起客居异乡的游子情怀,而游子亦常以“行云”自比,抒发其漂泊无定的感慨。此句赋予行云以游子情怀,情感丰富,“起潮”这一借喻的手法也很见艺术性。对句“遮月惹花愁”则极富趣味:若是云儿行至月亮身边,遮住月亮美丽的脸庞,就会使花儿好一番忧愁。都说“花好月圆”,不见月亮,怎不让花儿“心碎”?此句赋予花儿以愁之情绪,拟人形象,云、月、花三者的关系立马展现无遗。颈联上分句写云儿在雨前的变化:不断翻滚,预示雨浪来临;对句则写云儿缠绕山腰间的景象,以“逗留”这一拟人化手法表现其趣味性。结联将风带出,写出风云“缠绵”之情趣,正可谓“风来云去相追逐,莫道君心未了情”啊!尤以“揉”字形象贴切,很好地表现了风儿轻抚云儿的情形,给人遐想。至此,诗人以“心与碧天俦”作结,将行云的忠贞情怀提升到一个高度,并很好地照应了开头,结构浑然一体。此立意甚为新颖,不管云儿行至何处,碧天依然是她不离不弃的终身伴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云:“昔人咏古、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其中有我在也。”此论用在咏物诗中亦是可行的。诗人借行云很好地抒发了自身的情怀。
“诗缘情而绮靡”,但诗歌的抒情又受理性的制约。情是一种审美激情,理是一种审美意识,二者构成了诗歌内容中一对既统一又对立的矛盾范畴。此律以过龙江所见悟出了独到的哲思,并着上鲜明的感情色彩,景、情、理三者合一,言简意深,尤为可赏。首联写所见之景,“云低天拍水”这一景观夺人眼目,缘于“低”与“拍”二字的妙用。云低,似与水相交,故天可拍水矣。此“拍”力度极强,拍起了浩荡之势,故一眼望去,龙江水势滔滔。诗人由此景自然想到“莫怪清流细,能生白浪高”,此联蕴理丰富,白浪之高,乃细流汇成也。正如荀子的《劝学》中所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强调了积累的重要性,其写法亦与之类似,巧妙借助于物象去传达出深刻的道理。颈联则以景语道出内心的希冀,情景交融,亦含理味。因白浪之高,越过了桥面,正可谓“水满则溢”也。浪急天高,水波外涌,浩浩水势已急不可耐地往外泻,此句彰显笔力,尤见宏阔之气象。对句“韵向岸边淘”渐入“有我之境”,我们仿佛看到一位诗兴大发的激情诗人欲歌一曲。尾联更是豪气千云,诗人豪取龙江之墨,于燕山煮笔,谱写恢弘诗篇。此联避俗出新,大气浑然。
作者巧妙地将情与理蕴含于龙江之景,以龙江景象为情感的依托、理趣的载体。颔联借清流、白浪等物象表达深刻的哲理,“生”字传神。颈联借龙江浩荡的水势之景表达漫溢的诗情,寓情于景。全诗大气豪迈,语势高昂,意脉贯通,实不输须眉也。
这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调的小令,极富清新之气。开拍自然,“偶然撞响小风铃”看似平平,实奇妙也。这小风铃乃鸟鸣声撞响的,许是小风铃听到鸟鸣不甘寂寞罢,于是偶尔响起与之唱和一二,趣味顿生。过片对句以新诗语式写之,足见作者的生活内容:收拾好了房间,可以作画了,以此“安抚”因忙碌而搁置已久的画笔,“抚”字出律,然作者无法找到更合适的字代之,故不计;“让花去选择花瓶”把选择权交给花儿,赋予花儿以主人的权利,拟人手法的运用之中可见作者的生命理念——一切生命都是有灵性的!作者善画,以此调剂诗意生活;而且喜花,以此调剂生活空间。至此,自然流淌出“我于闲处看山青”这一结句,说明自我的生活选择:闲时与青山相看不厌,足矣!
这首词通过小儿数星星的情状,表现了孩童的天真可爱,充满生活气息。全词语言浅显,通俗易懂,但在数星星的这一过程中,可谓“一波三折”,尤以小儿的动作、神态最能牵动人心:先是“呼母”,可见其发现星星之开心状;接着“惊报”,表现其惊喜之情;继而“转头望”,足见其认真之态;再来“复报”,表现孩童大有收获的情状;最后“良久不曾言,再报无从数”。孩童纯真可爱、憨态可掬的形象跃然纸上。
题为“情牵”,此情谁牵?读罢,方知词人从春柳出发,引申出千年不变的情愫,缥缈婉约,凄清雅致。开拍由春风牵线,拂起丝弦般的柳条,从而引发绵绵思绪。“碧湖杨柳已千年,幽梦相牵”牵出“杨柳依依”之幽梦,暗含离愁别绪,埋下伏笔。过片以“此际孤灯谁解”自然承接,足见孤独,夜深孤影亭前,思绪蔓延。结拍虚实结合,暗示远方的思念,拾取些许安慰。
拂霓裳,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调名。要写好“军嫂”这一群体形象着实不易,此词章法有致,布局合理,以自然流畅的语言塑造了心系家人与祖国、勤劳而朴实的军嫂形象,极具立体感。上片由“燕双还”开拍,设置悬念,埋下伏笔,并选取“新年望归”这一特写镜头与之形成反差。随着镜头的移动,我们看到了军嫂为迎接丈夫回家时的梳妆打扮;看到了军嫂望眼欲穿的焦急等待;看到了军嫂对丈夫的丝丝牵挂:雪生烟。雨生冰、霜刺更生寒。过片由牵挂自然引入思梦,通过“与儿望月”“稼禾丰收”等场景进一步刻画了通情达理、勤劳持家的军嫂,形象丰满。军嫂不仅心有小家,更有国家。照顾好家庭是为了让丈夫“莫相牵”,因为“国和家、同在咱心间”。此结收得有力,升华了情感,军嫂的形象也益加高大。
写这类题材,最容易陷入对景点的直接描摹之中,变成“景点说明书”,这实在是无多大意义的,还不如直接看景点简介来得明了。笔者非常喜欢这首词,就在于作者立足于江门33墟街,生发开去,引申出许多人生之理。全词用语典雅,布局巧妙,先由“轻叩”开拍,追溯历史沧桑,不由感慨“半同风雨半同尘”,“留白光阴付与擦肩人”入味耐品,人生何曾不是这样,多少时空都赋予擦肩而过的人?能真正成为身边人的又有谁呢?也许到头来甚至无一人罢,读来伤怀。词人没有空发议论,而是紧扣33墟街来来往往擦肩而过的人流,如此拓展开去,是有理据的议论与抒情。过片回到街景,以“坐到秋心窈”生发别样情愫,再次感慨:几多残缺月填平,六百年来回首已三生。人生之遗憾唯有寄托于明月,结句似开脱,实则无奈。
此词紧扣题目,用语优美,如同仙女般柔媚。上片情景交融,造境导入,按照从中心到四周的顺序连用两个比喻,以“玉镜”比喻仙女湖面,用“锦绣”比喻青峰,表现仙女湖景致的美好,尤以“揽柔怀”形象贴切,采用拟人手法将仙女湖与四周青峰融为一体。歇拍“约梦”不仅突出此地如梦如幻之美丽,而且以“仙钗”带出“仙女”,说明游仙女湖就如在仙境中游览一般,从而侧面烘托出仙女湖的美。过片对句突出仙女湖是红尘中的一处净地,自然和谐,故而“竟教七女别瑶台”,到此安居。至此戛然而止,对仙女湖的赞誉亦达到极致。
艾草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貌不惊人,却有着不可小视的作用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一直备受人们喜爱。这首咏物诗道出了寻常草的不寻常作用,语言朴实,内容充实。首联交代艾草的生长环境,突出艾草毫不起眼的“平凡”身份,埋下伏笔。颔联写艾草的香气迷人及葱茏的绿意,这也是艾草的重要特征。颈联道出艾草“无欲无求”的淡泊情怀,只求默默地为人们驱毒避凶。尾联自然生发赞叹之情:“莫看身微非小可,一株野草被神封。”上下分句两相对比,说明艾草因功用之大历来受到的丰厚“待遇”,一直以来是“神一般的存在”。“无求仙阙赢尊宠”却不经意间“被神封”矣,无争而自得,这是一种非凡的境界。平凡之身有着不平凡的境界,作者以“艾草”之名道出了人生至理,值得一品。
此绝以顺畅自然的笔调写出了平桥石坝直流奔泻的千钧气势,并将人生哲理巧妙地蕴于景物描写之中,灵动飞扬而深刻耐品。
起承自下而上地描摹了平桥石坝的景观。诗人先从镜湖写起,突出湖面之明澈平静的特点。如此平静的湖面,訇然奔泻,沿着石坝顺流而下,声若雷鸣,惊动了万山。此句巧以拟人手法,以“万山惊”衬托出水流奔泻之巨响,气势不凡。作者善于调动各种感官去感悟平桥石坝的魅力,以视觉感知平湖之明澈,描其静态;再以听觉感受水流之气势,状其动态。转结自然由景入理,生发感慨:世间几个如君似,低处飞扬高处平。作者巧妙地以水流自石坝而下的飞扬之态和高处湖面的平静之状,喻指宁静致远的淡泊人生之道,世人又有几个能如此呢?大部分人在高位时洋洋得意,在低位时怨气冲天,是很难做到“低处飞扬高处平”的。如果在人生的低谷,能够豁达乐观地面对,不怨天尤人;而在人生的辉煌时刻,能够平静对待,低调为人,不沾沾自喜,不得意忘形,这才是一种人生修为与境界。作者观平桥石坝,感悟出了如此深刻的人生哲理,实为难得。
平桥石坝教给作者以做人之道,这亦是使写景诗显得深刻耐品的方法——蕴理于景。全诗气脉流畅,韵味尤佳。
往期回放一:
名家女诗人
往期回放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