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伤寒论》六经辨症,认识拨筋调理的“排异反应”之四 -- 太阴、少阴、厥阴
四、太阴病
病在少阳没有治好,就会进入脏,由阳转阴,刚开始是太阴。进入阴病,首先没有汗,其次是下利。这是判断疾病是否转阴的标志。
“…阴不得有汗,…”(条辨163)没有汗并不是伤寒表症的无汗,而是根本津液都没有了。
太阴就是脾脏。病会进入脾脏,一般是胃弱的人,消化力不好。食物在胃里面腐化了,可是并没有被人完全吸收。食物本来是干干的,盖起来发酵后成为白白的津液,这津液就是人能吸收的津液。
旧的食物产生的营养,身体不能受用。这白色的津液没有办法消化掉,停着越积越多,脾的湿气就越来越胜,脾脏就越来越大。脾脏一肿大,恶性循环,胃就被挤的越来越小。
(一)太阴病的主要症状:“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若下之,必胸下结鞭,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条辨287)
1、腹满而吐。太阴症主症就是腹满,因为脾脏肿大,脾脏功能衰弱以后,脾主运化,造成肠子蠕动减缓,所以腹满。津液累积得太多,呕吐出来都是白色的津液。
2、食不下。胃弱了,变小了,东西吃不下去。
3、若下之,必胸下结鞭,自利益甚。如果用攻下的办法治疗,必然会造成胸下有东西堵到,下利会更严重,是湿的,溏的。
4、时腹自痛。肚子常常隐隐作痛。是虚痛,喜按就是虚。
(二)太阴病的其他症状:
1、“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条辨291)
不断的下利一定是进入阴症了。下利的时候如果中焦的湿很盛,不会口渴。这中焦的湿就是脾脏肿大,胃肠的蠕动功能没有了。
如果湿在下焦,自利的时候,就会口渴,是进入'少阴’了。
2、“'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条辨292)
手足自温就是胃气外散,到手脚上面去了。正常的胃气应该在中间消化食物,胃一受邪,胃弱了,胃的热气就被逼出来,跑到四肢上去了。
脉浮而紧,是得了伤寒,应该是手脚冰冷。现在手足自温,胃的热气散出来就知道是表邪入里了,病已经进入太阴了。
五、少阴病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
从心脏到肾脏血脉是相交的,是靠中间的脾胃。如果脾脏有问题,太阴先受病,没有好,让上下没有办法通利,血液循环就不是很好,因而造血的功能就不行了。
在临床调理中,我们一般很少遇到少阴症、厥阴症。
(一)少阴病的主要症状:“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条辨295)
但欲寐,是少阴的主症,讲话细细的有气无力,精神不够,神不足,总想睡觉。心血不足的时候,血脉很细很弱很微。少阴病完全是又阴又寒,食物的营养不够,生血的能量不够,所有的内脏功能都会缓下来,整个停滞不动。进入少阴症,人就很虚弱。
(二)少阴病的其他症状:“'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条辩296)
1、自利而渴。寒在下焦,会一直下利,病人要引水自救,所以会有口渴,会想喝水。如果是自利不渴,就是寒在中焦,是太阴症。
2、小便色白。人的水是经过肾气化出来的,剩下的水是小便,所以正常的小便有点黄。现在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根本不能气化,小便就是白的,膀胱象一块死肉没有用,没有蠕动,小便无法自禁,根本就是漏出来的,没有办法控制一直往外流。
六、厥阴病
厥阴主要谈的就是肝,附属是心包。
病从太阴进入少阴,到了少阴没有好,会进入厥阴,这是人体最后一道关卡。人身上有五分之一的血在肝里面,五脏六腑所有的血都会进入肝,从肝的静脉出来,再到胸腔再交换,肝能把血里面的毒代谢掉,把脏东西排出去。
(一)厥阴病的主要症状:“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条辨340)
1、消渴。上焦有热,热在上焦就会口渴。
2、气上撞心。因为热气被下面的寒顶上来,所以热气往上冲。
3、心中疼热。感觉胃里面辣辣的很烫,好像吃到大蒜一样。
4、饥而不欲食。肚子感觉到饿,却吃不下东西。因为有虫在里面。
5、食则吐蚘。到了厥阴的时候,中焦、下焦都冷掉了,胃肠里面都冷了,没有消化的能力。人没有抵抗力在里面的时候,人吃的东西里面的寄生虫就开始躲在身体里面,没有办法把它消化排出去,虫卵就在身体里面生成虫。
6、下之,利不止。本来肠胃比较寒了,如果再攻下,就会下利不止,就更危险了。
(二)厥阴病的其他症状:“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条辨352)
厥就是手脚冰冷到手肘、膝盖。阴阳气不相顺接,就是血液循环产生障碍。到了最后很危险的阶段,人的免疫系统会出来抗争,就是肝的血会出来相抗。血液循环通的时候,赢得时候人就发热;不通的时候,输的时候,心脏衰弱的时候人就昏迷了,所以在厥阴会寒热并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