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知识丨解密酱酒密码,带你看透酱香型白酒!
中国是酒的王国,酒,形态万千,色泽纷呈;品种之多,产量之丰,皆堪称世界之冠。中国又是酒人的乐土,地无分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少,饮酒之风,历经数千年而不衰。中国更是酒文化的极盛地,饮酒的意义远不止生理性消费,远不止口腹之乐。
在许多场合,它都是做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文化消费,用来表示一种礼仪,一种气氛,一种情趣,一种心境、一种态度,不仅如此,酱香酒不单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给人以美的启示与力的鼓舞。
每一种酱香酒的发展,都包容劳动者一代接一代的探索奋斗,英勇献身,因此酱香酒精神与民族自豪息息相通,与大无畏气概紧密相接。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酒魂!与欧洲誉为的“酒神”,甚称伯仲。也似乎可以认为,有了酱香酒,中国餐饮才得以升华为光耀世界的饮食文化。
酱香酒的由来
酱香型白酒因有一种类似豆类发酵时的酱香味而故名。但是酱香型的确立还是有一段故事的: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振兴酿酒工业,轻工业部在1952年的时候举办了第一届评酒会。
这次的评酒会虽然给酒行业带来了荣耀和声誉,但是因为当时对酿酒没有科学深入地研究,只能根据“品德优良”、“广受好评”、“历史悠久”等条件来评选名酒。到了第三届全国评酒会(1979年)的时候,按照糖化发酵剂和将白酒分为5种香型: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和其他香型,不属于前4种香型的白酒都统称为其他香型。中国白酒从此开始有了香型的划分,并确立了各香型的风格特点。由此“酱”和“酒”跨越千年的爱恋终于“修成正果”。
酱香酒是如何制取的?
“12987”是酱香型白酒的基本酿造工艺的浓缩总结:即1年一个生产周期、2次投料、9次蒸煮、8次发酵、7次取酒。
“1”是指1年生产周期
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周期是所有白酒里最长的,从原料的下沙到最后一个出酒轮次结束,至少要花一年的时间。
“2”是指2次投料
酱酒酿造用的高粱俗称为“沙”。在每年的生产周期中,分两次投料。
第一次投料在重阳节,即阴历的九月初九。这次下沙的投料量通常占总投料量的50%。
第二次投料称糙沙,时间一般为第一次下沙后的一个月后。此后一年时间每个轮次只加曲,不再加高粱。
“9”是指9次蒸煮
酱香型白酒在下沙(投料)、糙沙(第二次投料)环节各混蒸一次,第三次蒸煮得到熟糟后,经过摊凉、撒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开窖取碚醅、蒸酒六个轮次的循环,每个环节中都有一次蒸煮,整个过程共有九次蒸煮。
“8”是指8次发酵
酱香白酒在酿造期间,从第三轮开始不再投入新的粮食,但是由于原料粉碎或较粗,醅内淀粉含量较高,随着发酵轮次的增加,淀粉会被逐步消耗,直到第八次发酵结束后,醅内的淀粉的含量仍在10%左右。
“7”是指7次取酒
酱香白酒在酿造过程中真正取酒是在第三次蒸煮后,到了每年的十二月和次年的一月份,才开始第一次取酒,取酒完毕之后再对酒糟进行摊凉、加曲、堆积、下窖、封窖发酵等流程,如此周而复始,每月一次,共需要经历七次取酒。每一次取出的酒都有用处,任何进入到市场的酱香白酒,都需要经过不同批次酒之间的勾调。
为什么酱香酒大多集中在茅台镇?
茅台镇具有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它位于贵州高原低点的盆地,海拔仅440米,远离高原气流,终日云雾密集。夏日持续35-39度的高温长达5个月之久,闷热潮湿。
这里特殊的气候、水质、土壤对于酒料的发酵熟化非常有利,易于酒中的微生物产生、精化。另外赤水河流域紫红色的土壤中砂质和砾土含量高,土壤松散,孔隙大,渗透性强,地表水和地下水融入大地奔向赤水河时,在被层层过滤、吸收、转化中,不仅还原为清甜可口的天然山泉,还顺便带走了土质中的多种有益矿物质。这也让赤水河水成为十分理想的酿酒用水。
一直以来,中国人有句俗话说“无酒不成席”。这句中国谚语早已点明酒是典型的社交性消费。比如老友相逢,把盏叙旧;生意场上,觥筹助兴;无论饯行还是接风洗尘,没有酒就似乎欠缺了气氛。而白酒在这些人际交往中也往往可以起到助推气氛高涨和进一步加深人际关系等。
而酱香酒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窖藏,去除了一些有害物质,对人体伤害极小,所以也被大家公认为最健康的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