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唐朝第一开国功臣,也是李世民死前最牵挂的人,最终被逼上吊

他是唐朝第一开国功臣,也是李世民死前最牵挂的人,最终被逼上吊

原创2021-08-20 00:27·青灯观史

公元649年7月10日,唐太宗李世民已到了弥留之际。

他颤颤巍巍地伸出右手,轻轻抚摸着长孙无忌的脸颊,饱含深情地望着他,泪如泉涌,而此时的长孙无忌也已泣不成声。

他们相遇,相识,相知长达三十多年,早已把彼此镌刻在了自己的生命里,是朋友!是君臣!也是兄弟!

现在就要生死永别,李世民想做最后的嘱托,可是动了动嘴,因为太过于激动,以至于终究没有说出一个字。

只见李世民转过头来对褚遂良说道:

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是此人力。尔辅政后,勿令谗毁之徒损害无忌。若如此者,尔则非复人臣--《旧唐书》

长孙无忌有功于我,有功于大唐,日后,若有奸小之辈谗毁长孙无忌,你褚遂良一定要从中维护斡旋,如若不然,你就不配做我大唐臣子。

李世民身处权力的中心,他太了解政治的凶险和复杂了,他希望褚遂良和长孙无忌在日后身处凶险之时,能够抱团取暖。

随后,李世民又对即将继任皇帝的李治言说道:

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旧唐书》

李世民把江山托付给了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而把长孙无忌托付给了褚遂良,但愿不负江山不负公,这是何等的良苦用心。

当晚,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与世长辞。

李世民是否能够如愿呢?长孙无忌后来的命运又会如何?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大唐开国第一功臣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出生于中原河南,但他不是汉人,为鲜卑族后裔,本姓拔拔,北魏皇室大姓。北魏孝文帝时期,推行汉化改革,拔拔改为长孙。

他是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晟的第五个儿子,长孙晟死时,长孙无忌和妹妹长孙氏还处在幼年。

由于受到同父异母的兄长孙安业的挤兑,母亲便带着他们回到了高氏娘家,自此兄妹二人便由舅舅高士廉抚养。

这高士廉也非等闲之辈,后来他在凌烟阁上排名第六位。

高士廉和李渊同朝为官,有一定的交情。有一天,高士廉在偶然的机会下见到了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感觉他相貌非凡,将来定成大器,便将十三岁的外甥女长孙氏许配给了时年十六岁的李世民。

长孙氏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贤德皇后长孙皇后。

而就在这种机缘下,长孙无忌也开始了和李世民的交往。

幼年被人扫地出门的遭遇让长孙无忌有着强烈出人头地的渴望,两年之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这时的李渊也于晋阳起兵反隋。

长孙无忌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主动跑到李渊军营毛遂自荐,李渊知道他与自己的儿子是“好哥们”,便有意把他分配到了李世民帐下听命。

从此,长孙无忌开始了与李世民生死相随的三十年生涯。

在跟随李世民的前八年,是唐王朝扫荡群雄,逐步统一的一个过程,李世民在这个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长孙无忌以参佐之功,也从一个小小的北道行军典签,升至上党县公。不过这时的他也只是个五品官。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绕不开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那就是玄武门之变。

公孙无忌之所以后来在凌烟阁上排名第一,应该和他在玄武门之变中的贡献有关。

长孙无忌是玄武门之变的最重要策划者之一。

武德九年即公元626年,李建成向李渊进谗,将房玄龄、杜如晦逐出秦王府,李世民的心腹幕僚只剩长孙无忌。

后李建成以反击突厥侵犯为名,推荐李元吉督军北征,又抽调秦王府精兵猛将,并计划在饯行时伏杀李世民。

李世民得知,遂决定发动兵变,命仅存的幕僚长孙无忌将房玄龄、杜如晦秘密召回,并联络其它重要人员,一同起事。

玄武门之变中,太子李建成及李元吉被杀后,李世民成功登上皇位。

长孙无忌以功臣第一被封为齐国公,他的妹妹长孙氏被封为皇后。

这样长孙无忌即是勋臣,又是国戚,从此开启了人生三十年的巅峰生涯。


贞观一朝二十三年,长孙无忌、李世民之间是贤臣和明君相得益彰的历史典范。

曾经有人秘密给李世民进言认为长孙无忌权宠太盛,或对皇权有威胁。

既然是密言,李世民无论同意与否,本不应该再说与别人。但李世民把这事毫无隐晦地告诉了长孙无忌,并说:

朕与卿君臣之间,凡事无疑。若各怀所闻而不言,则君臣之意无以获通。---《旧唐书》

大意是我们君臣之间要有绝对的信任,如果相互之间把事都把藏着掖着,则会产生隔阂。

这或许也是李世民驾驭群臣的高明的帝王之术吧,经过这件事,长孙无忌为避嫌疑,主动辞去相位。降为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之后,李世民任命长孙无忌为司空,这是个虚职,只拿俸禄就可以,用不着做事,但长孙无忌极说什么也不接受。

李世民发自肺腑地地说道:

朕自居藩邸,公为腹心,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公功绩才望,允称具瞻,故授此官,无宜多让也---《旧唐书》

大意是没有你长孙无忌,就没有我李世民的今天。以你的功绩和才能,当得起这个职位,不要再推辞了。

李世民的这一番话足见长孙无忌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然而贞观末年发生的太子废立事件为长孙无忌的悲剧收场埋下了伏笔。


贞观十六年起,李世民越加宠爱嫡次子魏王李泰,这让太子李承乾惶惶不可终日,总觉着自己的太子之位不保,便派刺客暗中刺杀李泰,结果行动失败。

李承乾怕事情暴露,欲效仿当年的玄武门之变,先发制人,逼迫李世民退位。参与此次事件的有李世民的弟弟汉王李元昌,名将侯君集等重要人物。

不料在行动前夕为人所告发,李世民盛怒之下废掉了李承乾太子之位,其余参与者全部被杀。

这时李泰大喜过望,他认为无论从长幼有序的皇位继承原则上论,还是从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上论,太子之位非自己莫属。

然而此时的李世民在李泰和李治之间有所犹豫。这李泰为了尽快争取到太子之位,说了一句让我看来很没人性的话:

臣有一子,臣死之日,当为陛下杀之,传位晋王。--《旧唐书》。

大意是你先传位于我,我就一个儿子,我死的时候,把他杀掉,然后把皇位传位于晋王李治。这样岂不是两全其美!

李世民也是老糊涂了,竟然被这话感动了。于是上朝的时候把李泰这番话透露给了几位心腹大臣,褚遂良为人耿直,当场指出了这话的欺骗性:

安有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执权为天下之主,而能杀其爱子,传国于晋王者乎?--《旧唐书》

大意是陛下百年之后,魏王李泰已经是天下之主了,所有的事情由他说了算,他怎么可能会杀掉自己的所钟爱的儿子而传位晋王李治呢。

李世民这时恍然大悟,认为李泰心机太重,如果皇位由阴谋可以得到,那后世皆效仿,国家岂不是大乱。在长孙无忌的极力劝说下,最终立李治为太子。

后来,李世民觉着李治性格过于懦弱,恐怕不能守住这个偌大的唐帝国,又想改立自己的第三子吴王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的苦苦劝谏下才保住了李治的太子之位。

然而就是这个他极力推上皇位的亲外甥李治要了他的命。


李世民死后,李治登基,是为唐高宗。

长孙无忌与唐高宗李治渡过了五年的“甜蜜岁月”,在这五年里,“无忌位当元舅,数进谋议,高宗无不优纳之”,只要长孙无忌提出来的建议以及推崇的政策,李治无不接纳。

”命图无忌形像,亲为画赞以赐之”,李治命人图画长孙无忌肖像,并在上面亲自题跋。

洛阳有一普通百姓李弘泰诬告长孙无忌谋反,李治问也不问,直接将此人斩首。

而长孙无忌为保李治皇位的稳固,在永徽四年,借审理房遗爱谋反一案,杀掉了曾经的太子候选人吴王李恪。

而他们之间的“甜蜜”从武媚娘的逐渐上位而悄悄发生着改变。

在永徽六年,李治想以无子嗣之名废掉原配王皇后,然后立武媚娘为皇后。但是长孙无忌在这件事上坚决反对。

李治就赏赐给长孙无忌大量的金银财宝,想以此取悦长孙无忌,达到让他松口的目的。

武媚娘的母亲杨氏也屡次登门求情,吏部尚书许敬宗也从中斡旋。

长孙无忌只有两个字:不行。

李治实在没办法,索性心一横,摆出我是皇帝我做主的姿态,自行下诏改立武媚娘为皇后。

你收了财宝,还不替我说话,看我怎么收拾你!武媚娘成为皇后以后就开始了对长孙无忌打击报复。

公元659年,武媚娘的心腹许敬宗指使人向高宗呈奏密章,称监察御史李巢勾结长孙无忌,图谋造反。

在未加查实的情况下,许敬宗就建议高宗赶紧治长孙无忌的罪,理由:

无忌与先朝谋取天下,众人服其智,作宰相三十年,百姓畏其威,可谓威能服物,智能动众。臣恐无忌知事露,即为急计,攘袂一呼,啸命同恶,必为宗庙深忧。诚愿陛下断之--《旧唐书》

大意是长孙无忌智计无双,当了三十年宰相,朝中势力盘根错节,一定要在不打草惊蛇的情况下,以快到斩乱麻之势逮捕他。

李治比较犹豫,说道:

我决不忍处分与罪,后代良史道我不能和其亲戚,使至于此--《旧唐书》

大意是我不忍心治舅舅的罪,不然后世史官如何看待我!

可是李治禁不住武媚娘吹得“枕头风”,在没有与长孙无忌对质的情况下,下诏削去他的官职和封邑,并流徙黔州,长孙无忌的儿子也都被罢官除名,流放岭南。

同年七月,唐高宗又让李勣、许敬宗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许敬宗借复审之机,命中书舍人袁公瑜到黔州逼迫长孙无忌上吊自杀。

李世民到死都心心念念的唐朝第一开国功臣,到头来竟落得如此凄惨下场,足以令人唏嘘不已,假若李世民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0)

相关推荐